人情,可信吗?
古人云:“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为人需懂人情,受助于人时要懂得回报,但却不可贪婪而随意接受他人的人情,否则很可能收到恶果。
中国人的为人处世一直都是一门学问,从小到大,父母都会教育孩子通达人情,但是身处于现代社会的我不禁扪心自问:是否真的要通晓人情?是,又不完全是。我们更应该站在人情与底线之间。
在生活之中,似乎处处都存在着这样的人,他们正直,肯为人情而牺牲自我。他们善良,相信人情且义无反顾。可往往很多时候,这样的人收获的回报总不尽如人意,可我们也不能说出什么批评。叔本华曾在《人生的智慧》一书中说道:“愚蠢的人类才会遵循可笑的骑士原则。”从这里我们可以找到答案,那些人,就像生活在乌托邦之中,忘却了自我。
经历了两千多年鸡犬相闻,邻国相望的日子,传统的中国人,应当是人情的怀念者。“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六尺巷的佳话,以六尺之墙,让出了距离,宽阔的不仅是路,更是人心。“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从匡衡到宋濂,古往今来一个个勤学苦读的少年,借着邻里关怀,完成生命的转身。难怪那淳朴的风情,被谱写成一首首歌谣,唱进人们心中,唱遍过去和未来。
然而人情并不是每个人的护身符。有情,更要有法。就连重视人情的古代世界都颂扬海瑞等清官的美名。可见公正与规则一直是时代的主旋律。法规与人情一样,都需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面对社会中屡见不鲜的人情诈骗,很多人陷入了迷茫:人情可信吗?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懂人情,外圆内方”的处事准则似乎受到了来自现代社会的冲击。人情带来的问题自古就有,何必过分放大,因噎废食?
小到欺骗,大到谋财害命,翻翻历史,人情问题真不少见。难道仅仅因为唏嘘于孙膑庞涓同门相残,便不再相信同窗友谊?仅仅因为伯奢款待曹操却被无辜灭门便不再相信人情往来?而或不忍于曹丕曹植兄弟相煎就不再相信兄弟情分?亦或是将康梁师生不和,互相攻击作为谈资从此罔顾了师生之情?显然,人情问题并非现在社会的病症,因噎废食并非明智之举。
古人从不会因此而不信人情,曹雪芹更是认为“人情练达即文章”。古人对人情的重视可见一斑。
历史所铭记的英雄要比奸人多。人们歌颂诸葛亮“扶大厦之将倾”,临危受命,人们赞美关羽忠义双全。
贤人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将快乐传递给他人,亦或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也是懂人情的体现。陇海大院,一个极其普通的大院,但却因为生活在这里的人情味邻里而变得不凡。他们三十九年如一日,为周家瘫痪在床的小儿子送去温暖。送饭,聊天,陪伴,小的不能再小的事结成了爱的纽带。无需嘱咐,便已在体会人情中学会关怀。这个充满爱的大院,用他们的人情谱写了爱的篇章,让世人去品读,口口相传。
懂人情,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为他人带去温暖。
懂人情,不因人情而做违法乱纪之事,才可正身于己,立足于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