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用”的世界里找到自己
阅读郝老师的“一周观察”
刚入职的前三年,我单纯而稚嫩,对待职业一片赤诚。因为热爱,我一心只教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和一众热爱孩子的“教育人”一样,带领着一个班级的孩子们,晨昏相伴,忧乐与共。
那个时候,从来不关心职称,觉得这是距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情,亦不敢妄想荣誉。新兵一枚,对职业的好奇远远超越了对荣誉的觊觎。但是,就是在新入职的那三年里,我窥探到职业的模样,我认识到教学的魅力,亦获得了孩子们最深沉的爱。“无心插柳柳成荫”,大约说的就是那个时期的场景。
阅读郝老师的“一周观察”,郝老师提到“有用”和“无用”之间的关系,提到了生活的另一种逻辑。在这种逻辑里,个人的发展是向内求,而不仅仅盯着外在的奖赏和评价。其实,向外求也没有错,但一味的以利益来衡量自己的每一个行为,就会沦入“我走的太远了,以至于忘了为什么出发”的怅然若失里。
18年加入网师,我的初衷是希望自己可以突破职业的瓶颈期,这是一个比较“功利化”的初衷。甚至自己的选课,我也针对自己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而反复斟酌。但走到今天还没有放弃,没有离开的原因已经远远超越了这样的初衷。为何呢?因为我发现和网师一起成长的这些日日夜夜里,网师的精神已经彻底浸润了我,而此时的我,不仅在网师为学而学,也在为学而寻找自己。这个过程让我因为每天不能阅读、不能书写而沮丧,让我愿意去承担,并且在承担的过程中甘之若饴。
上个星期,和学友们一起交流预习作业。我的初衷是希望在高质量的对话中使自己和每一位参与者都能有所获得。但交流后,我却没有收获到自己预设的那种感觉,怅然若失。我反复叩问自己,归根结底,是我太希望达到某种程度或者说某种高度。而这个功利的想法让我忽略了交流和对话本身,自然而然,我亦不能够把交流和对话导向一个比较明朗的方向。试想,若那晚我和大家一起交流的过程中,真正摒弃了条条框框,真正围绕在知识的篝火旁,或许结果亦不会让所有的人满意,但至少能在遵循对话的最高原则的基础上,擦亮自己。
怀特海说:“抛开了教科书和听课笔记,忘记了为考试所牢记、所背的一切,剩下的东西才是最有价值的,剩下的东西才真正能够被称为是教育的。”
我想,今天郝老师带领我们啃读教育经典,一定不是为了让我们为读而读,而是把我们引向彼此修行的灵山。经由修行,而逐渐打通自己,直至有一天,我们会忘记教育教学的一招一式,但我们的教育生态却走向最良性的循环——我们“循道而为”。当然,同样的修行道路,每个人的悟得定然大相径庭。为何,因为有人追求的仅仅是“术”,而有的人却不知不觉循“道”而为。前者为“有用”而上下求索,后者便如那后知后觉的郭靖一样,只关注事情本身,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