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开始驻村,周一到村委会,周五回家。
这个周末回家的规律,让我想起初中读书的时候。
那时候也是这样,周六上完早自习放学回家,周日下午回学校,晚上七点开始上晚自习。
想起我的求学生涯,说起来也是说不完的辛酸啊。

小学是读的是村小,学校离我家大概四公里左右。从一年级开始,我和小伙伴们就自己走路去上学,早上去,中午回家吃饭,下午再回家。四年级开始上晚自习,所以下午回家吃点饭,还要再跑一趟。
记忆里,我总是迟到。早上是因为起不来,中午是因为回到家饭没熟,总要等一段时间才能吃饭,这样的状况似乎持续了我的整个小学。
现在想起来,小学的时候我应该是自卑的。
我们班有个同学,是个女孩,和我是同一个寨子的,从一年级开始她成绩就很好,在老师的嘴里,她似乎永远是好学生的代表。
二年级的时候,她妈妈生病去世了,我们其实都很同情她。不过在那以后,她也成了妈妈嘴里别人家的孩子,无论大事小事,妈妈都会说一句:你看看人家阿木(同学的小名)!那时候虽然生气,但是气的时间总是很短。

印象中,整个小学期间,我们好像只发过一次期末考试成绩。那是在一年级第一学期结束的时候,数学考了90多分,语文只有73(或者71,总之是75以内的分数)。因为那个分数,下学期每天放学回家妈妈都逼迫我写字,所以对这件事印象深刻。
其他时候,我们似乎没有发过期末试卷,也从来不会公布班级排名。现在回想起来,不发期末试卷 可能是因为老师换得太勤了,我们班四年级的时候换了4个班主任。
不知道成绩和排名也有好处,那就是我一直觉得自己成绩挺好的。
直到五年级,班主任给我发了个“后进生”的奖状,我才知道原来自己并没有很优秀。
不过说来也奇怪,自从那个奖状以后,我的成绩越来越好,并且这种上升势头一直持续到了初中。整个初中,我一直保持在年级前十,班级里更是没有退出过前三。

初中时,学校离家大概十公里,也没有食堂,每周回家的主要任务就是背接下来一周的米和菜。有的同学还要背柴,我没背过柴,因为我背不动,所以都是妈妈赶街天送去给我。
学校有很多伙房,遍布在一个斜坡上,几个班一个伙房。灶台是砖砌的,是大多数初中生合适的高度,灶用土和砖砌起来,一个挨着一个,每个人能分到一个。
每次煮饭的时候,伙房里弥漫着烟,我们每顿饭都是在满眼泪花中做完的。
吃完饭,满脸的汗水和泪水,我们就挤着去水龙头底下洗碗、洗脸,再把黑漆漆的锅收拾好。
到我初三的时候,学校门口开始有很多人卖快餐,学校也开始开食堂。我也试过吃快餐,但是快餐的卫生真的不好,而且因为油水不好,总是觉得吃不饱。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个大妈的炒花菜,每次都爬满密密麻麻的蚜虫,但是因为她家分量更多,每次都还是卖得很好。
我们初中毕业以后,学生自己煮饭的历史也就结束了,所有人开始在食堂吃饭,食堂的管理越来越规范,伙食也越来越好了。
当时从来没有觉得生活艰苦,现在想起来总忍不住感叹,现在孩子们的生活真的是越来越好了,也难怪他们越来越聪明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