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女班里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他俩是同桌)发生了争执,两人相互咬了对方。
目前不知道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不好妄下评论。
只是载娃回家的路上正好碰上那个女孩了,她坐在她爷爷开的三轮车后座上,眼睛红红的,很红很红。
我想她肯定哭了。
我压制住了我兴致勃勃想要打听的八卦的心(事实上闺女也八卦,只是她没看到事情的发生,真的有点可惜的说),也很好奇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于这种强烈的冲突发生之后的心理变化,以及对以后行为的影响是什么。
我记不起我这个年纪的时候是否与人发生过正面冲突了。好像没有,因为那时我真的是好好学生。在学校听老师的话,成绩还不错,在家也是乖乖女,不乱跑乱耍。
但是这种“乖乖”后来慢慢演变成了“默默无闻”和“毫无存在感”,它们还有一个代名词——孤单。
孤单,和孤独不同。孤单是表皮上的“孤”,而孤独是灵魂上的”独“。
孤单是没有人和你玩,但是你也不会难过,或者不会难过很久;而孤独却是,有人和你玩,你却觉得还不如没有人和你玩。
我自认为我从不孤独,即便毕业后的前同学从不联络,离职后的前同事从不联络。
不使自己坠入孤独,应该是种能力。
但是孤单,就像没办法免疫的感冒一样,避免不了。
因为人总有形单影只的时候,因为人总有想离群独处的时候,因为人的大脑的出厂设置就是:得不到的和已失去的,总是让人牵肠挂肚。
咬人。想来是真急了,不知道是谁先动的口。忽地就想起了”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那是一种从情绪上的转变,再到积累,然后再转化为行动的一连串大脑给身体的指令,这个指令很明显地违背了理智、违背了父母平时的教诲,违背了学校或者说大环境的约定俗成,但它单单顺应了自己的内心。那更是一种不干不行,不干就心里难受,不干就身体就会马上原地爆炸的紧迫催促着这一行为的发生。
我控制不住地在猜,是三八线诞生了?还是谁先挑衅了谁?有没有第三人牵连其中?有没有什么细节是老师和家长在后续处理的时候没有注意到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