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信仰

作者: 贝龙 | 来源:发表于2017-12-18 01:09 被阅读200次

前 言:这么想首先就很奇怪

一次化学专业课上,有人提出了17年8月份沸沸扬扬的韩春雨一事,质问主讲老师:一个学者,通过一次“学术造假”,获得了不应有的名声地位,项目经费;连带着他的母校也得到了数额巨大的中央拨款,一时风声无二。而付出的代价仅仅是文章撤稿,这公平么?

这样的态度应当代表了80%以上中国人当下的想法,看事情,不问对错,先问得失;听消息,不辩真假,只觉阴暗即是真相。

但这么想首先就很奇怪。

一个实验重复不出来是很常见的现象,撤稿只是杂志的处理;杂志的态度也是抱歉而诚恳的,“造假”一词从何而来?即便造假,难道重点应当放在获利多少?再着,一个科学共同体内的事件,在普通民众间疯狂传播议论,这其中表现出的火热与负面的影响,正确么?

再看11月末的幼儿园事件,人们关注不在于如何改革制度,如何妥善处理涉案各方人员,只纠结于监控好坏,只愿相信政府包庇掩盖。

类似这样的全民性讨论,网络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引发出一场。这些讨论往往被引导至某个非常狭隘并且阴暗的方向,从而整个社会环境被塑造得冷漠,阴暗并且充满谎言。人们的思想也被固化成了一种功利的,偏信的,并且愤恨的单一视角。

抛开背后所有利益纠葛。单论其中扮演传播角色的普通人,如此容易信服,容易改变,容易利用,这是一种正确的状态么?显然,现代社会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尤其是即将成为中流砥柱的年轻一代人,他们的精神上是或多存在着问题的。这种问题,归根结底,我把它定义为“信仰”的缺失。

他们缺乏一套值得坚信的,正面的理论,来指导对问题的思考,规范行为,纠正态度,最终营造和谐向上的社会环境。

这便是本篇论文的出发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本, 重塑中国人的信仰。

一.没有信仰的人极易受思想灌输

1.环境,行为,他者意识与自我意识的相互影响

自笛卡尔以来,“我”的定义深入人心。人们越发重视个体价值,“自由”,“人权”的概念被不断提及。人们也越发相信,自己的行为背后都是自己思考的结果,自己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都是自己在成长过程中一点一点构筑起的,是基本上属于自己的东西。

但许多的现象表明,人在一定程度上,是感性大于理性的生物。尤其在注意力被严重分散的现代社会生活中,在短暂的时间内,人们总是更倾向于情感化判断而不是理性思考。但判断的过程本身就将改变人的思想,而人的意识又反过来,指导人的行为与反馈,最后影响人周围的环境,几个明显的要素如下图1所示。

图1环境,行为,他者意识与自我意识的相互影响

1.1自我意识与他者意识

首先必须定义一下图中的“普适价值观”,这是与西方所谓“普世价值观”完全相左的两种态度。其含义是指某一范围的人类共同体集体认同的那一部分价值观,也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基础。此外,“自我意识”的定义泛指大部分处于传播链下游的普通民众,就单独个体而言,他们对他人意识的影响是较小的,而受他人意识的影响是较大的。同样的,所谓的“他者意识”包括各种历史遗留下的意识形态;但更重要的是目前在整个自媒体时代中拥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个体,组织和机构。

在当下的网络时代,随着“鸡汤”类文体的广泛传播,各类娱乐八卦、热点时事引发的公众讨论;大部分的话语声音总是被少数人所引导。这部分少数人即所谓“他者意识”,他们活跃在微信朋友圈,知乎,微博等网络平台,对“自我意识”的影响远远高于父母,友人,教师以及国家宣传;遑论晦涩难懂的科学哲学读物。

人们对“他者意识”对自己的影响格外的警觉,但却全都用在了不该用的地方。网络消息的虚假性与黑暗性不断地对人的信任感与社会环境进行破坏,最后使人产生了一种根源性的,对周遭一切的怀疑。取而代之的便是看似与自己无切身利益相关的“不会害自己”的“远端价值”的信任与传播。并且将自己作为传播中转站扩散而出。却不知自己接受,认同并且传播的,都是在长距离传输中能存活下来的“信息”。这些“信息”具有的共同特点便是:夸张,扭曲,反常;是与人们本该有的价值观存在巨大偏差的一种价值传播,正是这种传播加速了社会环境的恶化。

当人们对大量“远端信息”采取认同的态度,对其背后代表的价值观同样就有了认同的态度,逐渐形成了群体性的“共识”,最后改变了作为共同体所认同的“普适价值观”。顺着接下来要谈及的意识-行为-环境的循环链,整个人类的群体由此受到了根本性的影响,但人类对此依然没有形成群体性的警觉。。

一个历史上最为明显的例子便是德国“法西斯主义”变成一种被一定数量人群认同的“普适价值观”后,最终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战。而放眼当下,由于网络兴起带来的价值观理念,带有对“价值观”本身否定的“虚无主义”色彩。因而并未爆发出突出明显的矛盾,这也是它未引发巨大冲突的部分原因,也因此导致它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能被定义为症状的只能说人与人之间普遍的信任感的下降,情感稀释,怀疑主义盛行,痛苦,焦躁,孤独,各类心理疾病持续上升。即“心理亚健康”状态。

与网络时代同时到来的还有全球化时代,全球化的力量使得价值观真正跨越了国家的范围进行碰撞融合。其结果自然是力量最大的部分,即资本主义价值体系获得了最广泛的宣传。进入了资本全球化时代。人们的思维主要被资本主义掌控,而这种思想又是符合资本主义的下层经济的。因而形成了一种不稳定的“亚信仰”,对网络传媒的影响产生了一定的抵抗与引导作用。

1.2意识-行为-环境的循环链

意识指导行为,行为影响意识并改造环境,环境影响意识。这是非常自然的一套逻辑。但人们对其中部分过程的认识显然是不够的。

首先是行为对意识的影响,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直接而清晰的例子——“斯坦福监狱实验”。1971年夏天,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同事们在大学地下室搭建了一个模拟的监狱,并且征集了24名心智正常身体健康的志愿者,一半扮演狱警一半扮演囚犯,预计完成14天的实验,模拟整个监狱生活。该实验在第6天就被终止了,因为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行为对意识产生了极为强烈的影响。成为虐待者的“狱警”变得狂暴,成为受虐者的“囚犯”变得懦弱胆怯,甚至于主持实验的教授也被卷入其中,成了维持他那个监狱秩序的“法官”形象,丧失自我。我们在生活中都不可避免地要扮演多重角色,有些我们能意识到,而有些甚至无从察觉。在这过程中的每一次行为,都将对意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像抑郁症会慢慢被写到一个人的基因修饰上一般,这是一个切实发生的过程,并且不容忽视。

下一阶段,由行为到社会环境,特别是文化思想环境。这之间的联系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尤其是当个体行为构成了群体行为。人们对此的忽视,就会忽视自己身上的责任,陷入“责任稀释陷阱”中,最终构筑出一个非常糟糕可怕的社会环境。从具体事件上,“围观代替施救”,“网上义愤填膺,生活里事不关己”的现象已是习以为常。从更深远的层面上,这些现象可能就来源于每个人网络生活中随意的一次“随手转发”行为。何解?在“老人假摔讹钱”的信息疯传前,人们是愿意扶起摔倒的老人的,在“乞丐收入高于白领”的信息疯传前,人们是比现在带有更多的对弱势群体的同情的。是所有人集合起来,通过对阴暗消息的放大,共同构筑了当下的冷漠怀疑的社会环境。此外,在文化环境上也非常的糟糕,人们因懒惰而放弃思考,转而以接受他人的思考成果作为代替的行为,导致了流行文化的单一性,甚至在学术界都有严肃文学追求片面深刻的单一性。影视作品水平不断下降,饮食文化,旅游文化,各行各业几乎都出现了如出一辙的“劣币逐良币”的现象。

至于环境对意识的影响,看“学区房”热,“出国”热;读“孟母三迁”;学“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想每个人环顾四周,都会有自己一番体会。社会环境作为行为的集合,对人的影响是指数增长的。而自然环境作为人生存的根本,更直接关死生。

人们对此是清晰明了的,只是往往没有足够的视野看清,自己到底处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下。

在我看来,中国正处在一个全方位的变革的时代,一个从资本形态下脱离,准备迈入社会主义的过程。这过程将持续数年,但必然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完成。与之对应的,意识,行为,环境都会变。如果一个人能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他就能作为变革中的助力而不是阻力,去影响周围的环境,去改变自己的行为,去亲手搭建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1.3政府最佳干预点

在图1所示的整个框架图中,标黄的部分,是我认为最佳,并且必须由政府出面进行干预的部分。包括普适价值观的树立与传播,个体行为的规范,自然环境的维持与优化及他人意识向自我意识的传输规范。最后一点通俗而言,就是要对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组织和机构进行一定的规范,引导,乃至教育;确保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并规范自己在公众视野下的言行。

而本文的大部分内容仅限于对普适价值观的树立与传播的探讨上,即标题所言的重塑信仰。为了说明白这部分内容,我不得不引入更多的一些背景介绍。包括对网络影响的再次强调,历史背景的简要描述与信仰的定义。

2.泛传播时代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生活的改变丝毫不亚于火的利用,电的发明。遗憾的是,大部分人对此并未有足够的重视,往往只将其视为一种传播手段。于是我不得不在此再额外插入一段加以论述。我认为,这是人类生存环境的一场重大的变革,甚至可媲美离开水走向陆地的那一步。

一个极大的改变就在于信息传播速度与数量的指数增长,以至于远远超越了人脑目前的处理速度;于是我们不得不很快的接受,认同,运用并进一步扩散许多只经过浅层处理的真假莫辩的“信息”。我把这样的现象称为“泛传播”。

“使用不含磷洗衣粉能减少水体污染。”

“含添加剂食品都是不好,要用纯绿色天然物质。”

一些科学上明确认识为错误的概念经由不负责任的“广告宣传”深入人心。如果这里面尚且可以说是由于民众科学认知不够造成的无意识的行为;那么在更多的信息里,尤其是包含有明确利弊指向的信息,其产生的动机往往包含极大的利益因素:诱导消费、创造需求、意识灌输等成为主要目的,而真假,正确与否在其中的权重日益式微。

这种信息的不负责现象,其背后是网络过于自由的环境,过于庞大的数据导致的信息筛选的困难。“幸存者效应”成了筛选的最主要法则,而如前文所述,这样筛选出的数据对人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且由于它的天然吸引力优势与对信任感的破坏,传统的更为缓慢复杂但可靠的信息来源方式,如周围的现实环境,纸媒,正版新闻媒体对整个人类群体信息接收的影响日益衰减。

去中心化与规则弱化,这是两个致命的原因。

而对个人来说,最佳的做法便是自我树立一个信息判断的规则,更本质的说,是树立一个坚定的信息核心,围绕这个核心去分辨信息的真假好坏,接受与否。

这个核心必须是明确并且积极的,在我看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个极好的核心。

树立这个核心的过程,即我所言——“重塑信仰”。

3.什么是信仰

结合前文两点背景介绍,“信仰”一词大抵已不难理解。它并不是人们应当唾弃的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一套完整自洽的价值体系。“耶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的背后是信仰;“儒家思想”,“唯意志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等哲学观念也是一种信仰。当你深入学习了解并坚定信服一套价值体系,或者说深入了解了多种价值体系并组成了一套自我的,完备的体系;它的底层逻辑与基本规则,如经典力学中的牛顿定律一般,总是被认为正确并且不动摇的,那么你就拥有了信仰。

由此人生有了一个核心,一种指引,一个方向。言行举止,所思所想,喜怒哀乐,理想追求;一切都可从中出发,从中解答。

没有信仰的人,总是对不同的事件不同的评价标准,没有自我,没有界限;对一些浅层的看似合理的逻辑,因没有对照,没有批判方法,容易轻易信服与否定。最后人云亦云,摇摆不定。而在“全球化”的文化碰撞融合时代,在“泛传媒”的嘈杂难辨的多种声音下,迷失变得格外容易。

此时,信仰就是抵抗外加影响的力量,是像基因一般变化微小的牢固的精神基石。对一种理念的不断强化与理解,直到彻底的下意识的信服。那么外在的环境改变对你的影响就是微小而正常的。

所以,应当寻找一种有益的完备的思想,去毫不犹豫地坚持贯彻,使之成为信仰。

二.中国人的信仰缺失

1.历史背景

在封建时期,儒家是统治中国人最久的一种价值观念。天地君亲师,温如恭检让。在这种思想中,“秩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它在本质上,是以关系在定义人的。人在社会中扮演种种角色,建立了一对对关系:父子,君臣,师生,夫妻,仙凡。儒家思想,对每一种关系应守的礼,应有的态度,应尽的责任都有了明确甚至繁琐的定义。从而一切井然有序,当整个环境不至于过于艰难时,人们都能安稳地生活下去。

由于封建时期,人治大于法治;因而当掌握核心权利的人,即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们昏庸无道时,国家就会动荡。但被推翻的永远是个体,是统治者,而不是制度。自公元前两百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一直到1912年宣统皇帝退位。中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长的封建王朝统治。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明了儒家思想的成功,它与封建王朝的社会形式是极为契合的,上层意识与下层经济的高度匹配,维持了整个社会环境的一种长期稳定。

我们应当认识到,这背后展示的意识形态的重要性。一个良好的社会制度结合一个契合的思想建设,就会是从个人到国家一种长久的,内外一致的安定。

2.文化大革命

清朝覆灭后不久,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便在鲜血中诞生。17年后,一场针对“旧我”的批判与清除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开来,此即“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通常被认为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的运动。不可否认,它在整个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重大的错误,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本身还夹杂着复杂的核心权力斗争。

但就“文革”事件本身,它是必然发生的。

因为当时社会制度已经变了,从封建主义一下子要跨越到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人们的意识观念也必须迅速转化。中央或许认识到了这点,因而采取了对所谓“四旧”的全盘否定;并对所有现存可能影响人们意识形态的活动与事物,尤其是与“资本主义”相关联的事物进行全盘否定。以此清除旧的观念,清除西方影响。

这其中最大的错误在于,在清除的过程中,并未引入新的正确的适应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指导加以取代。

旧的思想被打倒了,而新的思想又未能很好树立,这就导致了中国了出现了大范围的“信仰缺失”。

3.片面科学——虚假的唯物主义

为了进一步消灭“封建思想”的影响,我们用“科学”的概念作为一种“伪价值观”进行生活指导,以表达对腐朽思想的对立。之所以伪,是因为很多事情,用“科学”是无法指导的,是完全属于哲学范畴的无可取代的。而一旦不正确的包含价值观作用的“科学观”的地位根深蒂固,那么他就成了一种“虚假的唯物主义”,本质是唯证据论,唯现象论。其背后,就透露出了一种“拒绝哲学”的态度。

确实,世间存在的大部分事物,都能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进行解释、分析、改进与创造。但它是存在界限的,是有程度的概念。希望理性地分析所有一切,这本身就是非自然的。比如对情感,意识的研究发现,开心对应着多巴胺分泌,思考不同的问题,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在活跃。于是我们仿佛越发认识到了生物冰凉的理性的本质。但它忽视了人的感性需要。人同样需要一种解释:我开心,是因为我遇到了让我欣赏的事物。

我们为什么提出某些问题,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为什么欢喜,为什么哭泣。如何看待自我,如何面对死亡等。

这是属于“哲学”的问题,是超脱于经验判断的问题。

这些问题目前是被压抑的,被忽视的,被努力用科学观察分析解剖,用理性去取代。最可怕的后果,莫过于人文关怀的低落乃至丧失。人们将沦落为精密高效的仪器。传统的“风雅”的概念,“趣”的概念由此被排挤边缘化。

“科学”的概念源自西方,而去考究其源头,“科学”在刚发展的时候,与“哲学”并不是对立的,他们甚至是难以分割的。笛卡尔在科学上建立坐标系,在哲学上与此对应了“自我”的概念。一句“我思故我在”响彻古今;莱布尼茨建立微积分,在哲学上以数为本质构筑世界,一切意识形态上的问题,同样由此体系对应解释。对科学的认识本该进一步指导人的哲学认识。

但在现代,当科学不断发展分立,人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在旧有知识的学习上,科学的庞杂使其逐渐孤立出哲学,最后在我们学习时已全然抛弃与之相对的哲学思考,甚至常常与“鬼神”概念相混淆。

正是这种态度的广泛影响,使得普通民众越发难以从内心正视所谓“唯心”的信仰概念。

.特殊的背景环境

1.改革开放,全球化与资本主义思潮

改革开放带来了思想的解放,生产力的解放;从片面的“计划经济”中解脱,挣脱了非自然的思想指导生产的方针,引导市场进一步自由化,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实现了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

然而缺乏意识层面的思想指导下, 人们的意识十分容易跟着现象走。资本化带来的好处,加深了资本主义思潮的影响,过度的“解放”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仁”“和”“信”“义”的传统美德,“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盛行。浮华的经济发展下是日益贫瘠的精神与文化。

与此同时,世界进入全球化过程,最为强盛的资本主义声音越发被民众认同与接受。在不自觉中,先论利弊再谈对错的“极端功利思想”已成为人们基本的思考模式。

最终,“金钱”“相貌”与“地位”成为了人人共识的几种衡量人价值的“货币”,而“荣耀”“奉献”“谦让”等道德成就在此体系中几乎一文不值。

这种揠苗助长产生的,缺乏理论基础的甚至是不正确的“伪资本”观念,以其突出的功利评价功效涵盖了中国几乎所有不同地区,不同职位,不同年龄的人。甚至下意识地成为习惯,成为道德,成为法律,成为了人们手里最大的“锤子”。

并且个体往往难以察觉,步入查理芒格提及的思维误区:“当你手里有一把锤子的时候,所有东西看上去都像钉子”。

2.语言,人工智能,物理,生物等科学的发展带来的哲学拷问——所有的科学都在逼近人类的认知极限

现代社会,空洞麻木、缺乏意义感与存在感的现象越发广泛,尤其在知识分子阶级与青年群体间显得主动而敏锐。除了主观上的信仰缺失外,客观环境的改变也是一大因素。

现代影响最大的语言哲学派系认为语言是一切哲学的基础,没有语法规则,没有词性的定义,人们难以思考与交流,于是哲学便无从谈起。而语言本身作为信息的载体天然具有较大的模糊性与失真性,这使得“真实”的概念难以被表述与定义,虚无反而显得自然而易令人信服。“意义”显得毫无意义。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也在不断拷问着人的本质,什么是生命体,什么是非生命体;人类区别于“机器”的本质何在;生命体的意义何在。机器学习是否是一种思考?如果机器实现了我们无法否认的“创造”的现象。人类的优越感当何去何从?所有的意识与情感最后若都沦落为“算法”,感性与理性实现统一会带来怎样的精神灾难?失去了神秘感与未知性后,活着的意义又该如何寻找?一方面我们无法停止对“创造生命”的渴望,一方面我们也无法停止对失去自我的恐慌。

物理学对暗物质与暗能量的证明又是一层现实拷问。所有人类凭借直观感受接触到的“真实”,其实只是一个个像素点,分散在浩瀚的“虚无”的海洋中。它对我们来说就是“以太”,是“空”,是维持世界的本源,却不在我们可以碰触的任何角落。我们不得不打破现有的认识,重新构建世界观。

最后还有生物学的发展。21世纪在科学层面上毫无疑问是生物的时代。作为于我们关系最为密切的神秘存在,正在一层层被我们分析结构并加以利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的发展,把越来越多的“人”的问题变成了数学上的“排列组合”的问题。人是可以被分解的,被部分替换的,最后甚至是可以被复制的。生老病死的法则被一点一点的摩擦碰撞,建立于此之上的自我认识,社会制度,道德伦理也在一点一点被修改。

总的来说,我们进入到了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带来的结果是对固有的世界的毁灭性的颠覆,已经远远超过了简单的修补的地步。我们不得不构建新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否则我们的“精神”就会与“现实”产生脱轨,从而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我们需要进一步解放自我,接受一切“难以置信”的事实;但又不能沦陷在日新月异的改变中。解救的途径依然是树立信仰。如果我们是一团泥,那么就会在“信息流”中随波逐流迷失自我。如果我们是一条会思考的鱼,我们就应当知道自己该游向哪里,哪怕大河涛涛。

就像《圣经》对基督徒的影响一般。人们当然知道女人并不来自于男人的肋骨,但这并不妨碍于基督徒对其中人生指导的认识。

信仰应该是这样一种东西,他起源于人们的普遍认识,但最后超脱出来,成为一种变化中的不变。就像“人类”自我一样,可以是男是女,可以被岁月由年少雕刻成白头,可以沉默寡言可以长袖善舞。你看他变化万千,可所有的人类有一些共同的无法动摇的认识——他知道“我是一个人”。

这就是信仰,而我希望的,就是在前面加上一个定语,尽可能地对自己下这样一个定义:

“我是一个过着美好生活的人。”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信仰

本文花了很大的篇幅用来阐述人们为什么需要一个“信仰”。假设最后,读者认同了该结论,那么就还有两个问题:其一,中国人应该树立怎样的信仰;其二,如何去树立信仰。在这一部分,主要对第一个问题进行建议。

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适合当下环境的,值得成为“信仰”的观念。

1.上层建筑要与下层基础相适应

“上层建筑要与下层基础相适应”,封建主义对应儒家思想,资本全球化对应的功利思想的全球化,科学的虚无对应哲学的虚无。一切思想的发展都与下层经济结构,科学认识与自我认识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我们现在表观的许多制度是存在着浓厚的资本痕迹的,因而人们抱持着功利的态度生活无可厚非。

但日益上升的抑郁症人数,房价的虚高,学校的学生培养与社会要求脱轨,城市的不堪重负与乡村空无一人的对比,不见缩减的贫富差距。改革开发带来的问题已经日益显著。对比建国初期98.5%的贫苦人口状态下人们依然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与当下大都市里物欲横流又压力如山的环境;可以看出,物质的充裕或许是幸福的必要条件之一,但它并不能直接指向美好生活。

于是,我们必须转型,也有了足够的经济基础转型。这时的“第十九次人民代表大会”无疑是及时而具有重大意义的。

我们要切实地,以社会主义国家为方向大步前进了。

2.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前文所述的问题本质是资本主义的天然缺陷,因而唯有制度的改变能解决这些问题。

“十九大”提出了一条解决的道路,一整套改革的思路,这是一个复杂的全方位的变化过程,身处其中,我很难清楚地认识到所有的部分。但至少在大的方向上,有一句话是让人极为印象深刻的,并且欣喜异常的:

“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意味着什么?在我看来,这意味着我们将直面改革开放的问题,实现先富带动后富的承诺。夸张的说,意味着我们不再“不择手段”地去把蛋糕做大,而是以把“蛋糕合理分配”作为基本的规则,在此原则上进行发展。现实地说,必然地,我们发展速度会减缓,并且,获利于旧有体制的“利益既得者”,那些占据过大块的“蛋糕”的人,他们不得不把部分利益分出来,给那些需要的人。

从功利的角度,这会损害到很多的织和个人的利益,而这部分人往往是拥有巨大影响力的“成功人士”。如何实现会是一个很大挑战,但又是实现全体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然过程。

其中关键的步骤便是观念的转化,要让人淡化财富至上的一切建立在“等价交易”上的以“价值评价”为“价值”的思想模式。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新定义“价值”,树立信仰。

3.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贫富不均是难以解决的,阶级斗争也是。从美学的角度,这是人类的本源性对统一与区别的要求。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对度的调节。不平均化但也不绝对化。当“资本”成为唯一的衡量价值时,本身已经导向了“绝对化”的意识。要寻求一个更和谐的社会,首先对人类要有更高的要求。

而“社会核心价值观”对人的要求,就符合我们对当下环境改变的需要。我愿特别以孙熙国教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讲座上的内容为基础,结合个人理解进行简要的介绍。

以词组划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如下图2所示;

图2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

中国目前已经拥有了处于世界前列的物质基础,但在任意评价体系内,生活质量都当不上优秀。在国家层面上,我们称得上是“富强”、“民主”与“和谐”了,可“文明”一项,尤为被诟病。因为这是国家展示不出来的,这是需要作为国家的个人去展示的,换句话说,这其实是公民问题。

在社会层面上,我们同样在“自由”一项饱受争议。因为我们对自由缺乏最基本的理解。

至于公民层面上,很遗憾,我认为没有一项是达到要求的。

这种明显的短板有现实因素,即文革时期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大肆破坏,至今难以恢复;另一方面也有一个本质因素,一个自古以来的思维方式,我们总是注重整体大于个体的。这导致国家的领导人容易从“国家”层面,从“社会”层面去考虑问题。却很难从细节层面,从个体层面去考虑问题,换句话说,我们几乎没有公民教育。

我们没有公民教育。

甚至没有这个概念。

所以人民对政治,法律与道德的认识总是一知半解的,总是流于表面形式。这里面,就包括价值与价值观。

3.1价值误区

社会主义价值观把“价值”定义为客体对主体的满足,物的价值是物对人的满足。比如手表的价值是对人的时间观念的一种满足。人的价值便是人对自我的满足,和对社会的满足。可我们在义务教育里面写的是价值包括了“满足”和“索取”,而最后被人们认同的是,价值就是“价格”。

我想活下去,我去劳动养活了自己,我就满足了我生存的欲望;我想表达自我,于是我画了一幅画,我就满足了表达的欲望,于是我实现了自我价值,至于别人因为我的劳动而给了我多少钱,有多少人看我的画,这是对我的“价值评价”。可现代许多行为背后的逻辑是,我得到的钱是我的价值,劳动这一过程是可有可无的;同样的,看画的人数多少是我的价值,我画画本身是可有可无的。

在社会层面上,我在工作负责的项目中付出了多少是我对工作的价值,我花多少时间陪伴家人是我对家人的价值;我努力做到了这些,那么我就实现了我的社会价值。可现在人们总是把能拿到多少工资当做价值,把难过的时候能找多少人来安慰自己当价值。

总而言之,人们把“价值评价”当成了“价值”。这样,通过“裸贷”,轻易得到的钱被当成了“价值”,从而可以无视廉耻;一个人的“颜值”成为“价值”,他人认为我好看,我就有高的“价值”,否则我的“价值”就相对变低。

于是,个体并没有满足自我,也没有满足社会,他只满足了欲望。

另一方面,许多富有价值的劳动,因为无法获得“价值评价”,即通常人们所认为的“价值”,便被抛弃。有一个这样的故事,大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位有名的木匠专门替人修理损坏的木制家具,有人送来一把黄花梨椅子,缺了一角,他花了整整三天,去寻找纹理相同的木料,从而几乎还原了整把椅子。椅子的主人并没有这种要求,甚至他可能一辈子无法发现这把椅子被修得这样好。放到现在,这就是“毫无价值”的做法,浪费时间还导致效率低下。所有类似这种不会被发现的贡献都是“毫无价值”的。可换成社会主义价值体系,那名木匠实现了自我对美学追求的价值。

当下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拖延症”现象也是一个极为典型的现象。因为完成了一项任务总还是有千千万万的任务,这些任务很少能获得评价。比如认真写作业并不会被表扬,对期末成绩的贡献亦远没有考试前一晚上的“刷夜”来的多,因而被认为是低“价值”的。事实上,只是缺乏价值评价而已。如果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眼光来看待,那么在完成任务的过程才是一个人的价值。过程中的拖延,懒惰与应付还是努力,思考与明悟,这是“写作业”的价值。

简单地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信仰,在通往美好生活的路上,每个人都会轻松很多。因为“美好”会被多元化,一个人的行为将无时无刻不证明着自我的价值,无论贫穷富有,聪明愚钝。

3.2误区来源

当下的中国,虽然固执着坚持自我为社会主义,事实上涉及的资本事物依然占据了表面上的主体。如同一盒“香烟”,只是在盒子上写着“吸烟有害健康”,可大部分人依然在“吞云吐雾”。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很自然地,当从西方的资本主义体系入手,寻找误区来源。

对于以“价值评价”来评价一个人的“价值”,这样的思维方式,最初便来源于“等价交换”,源于“公平”,源于“理”,这是完全西方的资本主义式的想法。是从“商品”与“贸易”诞生出的一套“商人”的思维方式。它公平并且高效,但总是只能保证少部分人获得成功。

公平的本质,首先是建立一个绝对的测量量,即“货币”,所有的“商品”都以“货币”为单位放置到公平的“天平”上去称量,如果“等价”了就可以进行交易。并且成本做得越发精细,涉及生活方方面面。以人情交易为例,如果我跟你聊天不能获得任何利益,那么就是在浪费时间。于是中国传统的“人情社会”被肢解破碎,“社交圈”取而代之,关系网的扩大,意味着自己作为“商品”拥有越来越高的“价值”。最后,人们的行为背后都只剩“计算”。

很容易得出,在实际条件难以进一步提升的情况下,最便捷的途径是“抬高价格”即如何使他人对自己的“价值估测”更高,从而自己就能获取更多的“利益”,而自己的“实际价值”的高低符不符合他人的预期,那是他的“投资风险”,是别人的事情,而与自我价值无关。

因而人们会更加倾向于做表面的事情,做易于被他人察觉的事情,做容易获得较高评价的事情,以此,作为价值。

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里是有与此抗衡的因素的。以一字形容为“雅”,两字为“仁义”,四字为“爱己及人”。我们的传统总是讲究一种意境美,一种与“计算”迥然不同的思考方式。常常“不计成品”甚至“入不敷出”,只为了符合自己心中的某种期望。

由此,“功利”被限制在“仁义”的框架内,有了抗衡的因素,就有了多元化的追求,就有了多条实现美好生活的道路。人们渴求“功名”却也赞叹“隐士”;穷困于“生活”仍敬重于“仪式”。

“价值”的多元化,是使得大多数人都能感觉“美好”的必然要求。

3.3价值实现

“人总是顽强地表现自己,美的事物对象化着自己的追求。”这是价值实现的前提。无论一个人抱有着怎样的价值观,实现的欲望是永恒的,追求认同也是永恒的。

好的价值观当有利于人类的发展,这一点,“资本主义”的效果至今无可超越,这也是它在全球得以广泛传播的原因之一。但它还应该让所有人都易于实现对自我的表达,对追求的满足。这是“资本主义”所难达到的。在整个“资本机器”中,总是多数的“较低价值”的人群簇拥着少数“极高价值”的成功者。因为“价值”是可以单项对比的,具现化结果就是贫富差距——总有比你富有的人,并且他们越来越富有。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只有两个字:劳动。劳动并不会有优劣好坏之分,尽自己的能力做到最好,就是对自我最好的表达。就像是田径比赛的最后一名,往往会赢得大量的掌声。因为人们知道你在努力,你非常的努力,哪怕你并不能做得非常好。其主观条件是自己内在的心性与素质,客观条件是社会提供的物质条件;这些条件会在他人对你的“价值评价”中纳入考量,从而一个人通过努力,总是能获得他人的肯定。

相信劳动的意义,这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信仰的基础。

.如何传播

1.先培育出一批懂的人

由于社会的转变与观念的转变总是相互对应的。两种都需要以年为时间单位进行转换。从以往的经验上看,使最有可能明白的一群人先明白,这是当务之急。

在“党员”中挑选一批资质高的人进行学习,在“知识分子”中挑选一批觉悟高的人进行研究。这当是第一步:换句话说,先培育出一懂的人。

他们要完成两个重大的历史使命:其一是真正明白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未来的发展道路;其二,也是最困难的一步,提炼出当下最紧迫的要点,使之通俗化,形象化,具有高的传播价值,以便进行传播。换句话说,使晦涩难懂的理论变得简约,让普通人也能明白,该怎么想,怎么做,这是进行下一步教育与宣传的基础。

第一步,我相信国家完全有能力做得很好。而第二步则尤其需要注重方式方法问题。

2.公民教育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思想教育退出了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体系,取而代之的是政治教育,开启了片面的口号教育与思想灌输的时代。许多概念未有确切的而又通俗的内涵解释,不断地“标签化”,“符号化”和“边缘化”。在现有的功利主义下被做到了极致,沦为了彻底的“分数”的牺牲品。这样成长起来的青年,其政治与道德意识完全是靠外界环境“自学”的,缺乏引导,因而低效。而在大学及社会岗位中的“公民教育”机会就更加贫乏。

这样的环境下,当一个人真正成为一个承担着完整责任与义务的公民;他几乎没有任何统一的公民教育,这是非常可怕的。特别是言论过于自由的当下,人们完全不知道去哪里,如何去发出正确的声音。这样的人进入政府机关也不知道如何接受或者引导人民的发声。

个人在缺乏专业训练下发出的声音就往往是无效,甚至反效的。

因而我们需要重新开展公民教育,包括网络、道德、政治教育。特别是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教育;思维方式的教育和行为准则的教育。而且必须是全年龄段的教育。但又针对不同年龄阶层,不同文化水平的实际需要进行开展。

要让人清楚地明白,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应该想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做。

小到交通规则,大到人生困惑;以开导为主,切忌标准答案式的灌输。

3.网络环境与国家修辞

当下,人民接受国家的声音主要通过网络。如何塑造合适的网络环境,如何发出容易让人接受的声音,这是两个尤为需要规范化的问题。

3.1网络环境

十九大提出的“网络强国”的概念,主要依然在“硬件”的方面;去发展更尖端的信息技术,更安全的信息防护,和以此为手段的信息服务。对将其看成“环境”的“软”的方面的认识依然不足。至少在我看来,“网络秩序”的重要性应在“网络强国”之上。再本质讲,“人民”应该在“国家”之上。

而“网络秩序”的构建除了之前所说的公民教育,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建立规则。什么样的消息是允许像远端传播的,什么样的消息是禁止的,这是其一。其二,就是新的中心的建设。要让所有人都知道,有这样一个源头。它发布的消息都是正确的,可靠的,并且让人信服的。这个源头还承担着这样的责任,它应该是网络环境的核心,大方向的讨论都应当由这样一个正向的源头进行引导。

关于规则的建立,“诚信评价”体系是一个最容易想到的思路。在初期阶段,每个人可以选择对自己的言论负责或者不负责,负责的言论当具备法律效益。具体的操作可以在主要信息发布平台上设置一道诚信认证步骤。例如我在微博上发布“水由氢和氧组成。”我认为这是客观事实,真实并且来源可信,那么我可以选择“对该消息负责”的选项。这条消息就会被特殊标记,代表相比没标记的信息具有更高的可信度。一旦消息被证明虚假,我的“诚信值”将被削减,严重者将负法律责任。那么人们就会更加相信带有标记的信息,网络上真实的声音也必然会多一些,因为“造假”的成本提高了。以提高“真实”的“价值”与“虚假”的“成本”为出发点建立规则,而后在适当时候开展活动,令违反规则的人受到严酷的惩罚,那么人们就会敬畏规则,会对自己的言行开始有起码的注意。

3.2国家修辞

目前国家在宣传上存在的一个极大的误区便是完美主义——即对正确性的官方语言的追求。

国家的声音不应该是绝对正确的,而应该是让人听得进去的。正面宣传靠“标语”,反面“查”“堵”“封”;这事实上是一种低效的不治本的方法。

“正确性”对国家来说从来不是问题。

在我看来,国家宣传的主要问题一如我在各个小问题上强调的,是方法手段的问题。抛开技巧谈论道德往往会导致非常惨淡的结局。

因而要加倍重视“国家修辞”的概念。

阳春白雪的路子,是让学者做专业的研究,研究要切合实际能够运用,这方面已经有不少国内外专家学者在进行探讨研究,如北京大学的陈汝东教授;下里巴人的路子,如我在网上曾写过一篇嘲讽式的文章《网红宣传提案》。“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当下信息传播运用得最炉火纯青的正是“网红”群体。这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那么首先它就存在着研究的价值。其次,在网络环境无法快速净化的条件下,利用当下的环境,学习在环境中做得最好的部分,化为己用,是被证明了是一个极为有效的手段。一个最明显且恰当的例子,就是向西方学习的适合于当时环境的并且切实起到了巨大作用的“改革开发”政策。

我这篇论文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全盘属于我的个人空想,缺乏事实依据与科学引用,逻辑亦不够严密,甚至可能存在着巨大的错误。

但相比于那些“绝对正确”却“百无一用”的“学术垃圾”,至少它定能引发读者的思考,让人去认同或者反对。

换句话说,作为一个非马克思专业的学生,我成功地把我的认识和理解传播了出去。人们愿意看,并且也能看懂我想表达的意思。

在此之后,正确与否才有它的意义。

当然也只有基本正确,我这篇“民科”水准的文章才有意义。

展望:至少要一个百花齐放

不止一个老师在“马克思当代”的课堂上提出了兼容并包的观点。建立在传统文化,西方当代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并存的中国当下多元化文化环境的分析,认为在未来中国会顺其自然地融合这三者形成新的特有的文化。

这种融合的观念,本质上是怕颠覆性的错误,务必在稳中求发展。确实,作为一个国家,统筹平衡方能保证不犯大错。

但作为个人,所谓的“兼容并包”不该是“随波逐流”,在复杂的环境下,更该有一个明确的坚持。明确与纯粹是动荡中保持自我的根本。这也是“信仰”对一个人的要求。

我希望自己能树立起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但我并不要求每个人都有同样的信仰。我只希望每个人都有信仰,你可以信仰基督教,信仰佛学,信仰儒家思想或是在多种主流思想中进行融合形成独特的个人信仰;你可以信仰唯意志主义,信仰无赖派哲学,信仰资本主义甚至信仰自我。

你可以不认同我,与我争辩。但你不能歪曲我,你应该知道自己所反对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更重要的,你应当知道自己认同的到底是什么。

这样,至少会是一个百花齐放的中国。

参考资料

【1】http://www.prisonexp.org(斯坦福监狱实验资料);

【2】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

【3】http://www.jianshu.com/p/a099531c6730(网红宣传提案)

相关文章

  • 重塑信仰

    前 言:这么想首先就很奇怪 一次化学专业课上,有人提出了17年8月份沸沸扬扬的韩春雨一事,质问主讲老师:一个学者,...

  • 区块链学习笔记 2

    2018年开年之际,身处熊市之中,身为007一员,唯有加强学习,不断提升,才能重塑信仰。 在学习过...

  • 无妄无恙

    当时光停留, 当记忆捣毁, 当信仰崩塌, 当你我陌路, 你是否想过, 把时光粉碎, 让记忆重塑, 可惜, 你始终不...

  • [四百一十七首情诗]一百八十四

    以我昨日之痛苦灌溉我今日之幸福 以我今日之幸福回报爱情之恩典 以爱情之恩典重塑众生之信仰

  • 元宝 12/15 拆页十二  如何理性地推销 《重塑心灵》

    拆页十二 如何理性地推销 《重塑心灵》作者:李中莹 【R-阅读原文片段】 NLP不是我的宗教、信仰,同时我也郑重告...

  • 用信仰重塑被摧毁的世界

    每个人对世界秩序的认知,来自于个体成长中不断吸纳外界赋予的各种信息,一旦脑海中所形成的世界观崩塌,混乱的世界会给个...

  • 企业家导师严兆海:走向万物之灵

    教育的本质 在于 唤醒国人的灵魂 在于 重建民族的信仰 在于 重塑美丽的心灵 中国 还有 千千万万个灵魂弃儿 在流...

  • 解密一个划时代的投资产品真相

    为了让更多的人投资获得比较稳妥的回报,为了重塑人们价值投资的信心,让真正有信仰的人获得财富的机会,让真正的价值投资...

  • 汉服运动的最高境界:接续文脉、重塑信仰【2/2】

    汉服运动的第三境界:接续文脉、重塑信仰【2/2】 文/黎舞同袍 (三)【第三境界:道德重生】 这最高阶段的关键词,...

  • 生两境界:一个知道,一个知足

    莲花学院莲花精神 ▲关注莲花精神,传承文化信仰,重塑精神家园! 人生两境界:一个知道,一个知足。 知道,让人活得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重塑信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ckp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