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中情》算是古代文人爱情的典范吗?女子琴棋书画,无不精通,同时又对自负的意中人,诲人不倦,让其发现自己的不足,通过在朋友的两年陪伴下,先是拜访江南名师,再是游历北国碑刻,后来自己终于领悟了万物生长,息息相通的道理,随心所欲不逾矩,成为一时代书法之翘楚,抱得美人归。
刚开始看到一个朋友的微博转发了这个故事,还以为是笔中仙,书中人,此类的聊斋志异。但是仔细看下去,却是一个讲述喜爱书法的年代,人们对书法的尊敬。只是文人以此来编撰这个故事,多少让我想起蒲松龄为文人所写的狐妖花魅的故事,来填补他们内心的空虚和寂寞。就像那个卖字先生所说的“不怕秀才衣衫破,就怕腹中没有货。”
依我看来,一个真正喜爱书法的人,不会局限于眼前的“江南无双”,肯定会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还是说赵公子迈不开脚步,正享受着当前环境给予的荣誉和逍遥?爱情没有对错。但是当一个人需要通过爱情的激励,才能不断提高,是为喜好追求中的次品了。真正喜爱的人,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不仅不需要外力的积极干预,哪怕是外界的消极干预甚至阻扰,他们也会想方设法去完成自己的喜爱,像落难的谭嗣同,仍然坚持心中的真理,像疾病缠身的朱生豪,念念不忘他未完成的莎士比亚译稿。
我最喜欢的有三段,象征着他的三个忘我境界。当他在太尉府中,蘸水为墨,以指为笔,临摹钟繇的书法,别人呼唤而不自知,是为一也。游历第二年登泰山,观古往今来之石刻,手舞足蹈,尽情挥洒于自然天地之间,是为二也。观艺人舞剑,参透返璞归真,万物为一,融剑法于书法,是为三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