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2018年底开始学了吴恩达的机器学习课程,随后又学了深度学习。在此之后,学了一点强化学习和生成对抗网络,再后来学的是深度压缩感知。对于人工智能的算法,也算是略有涉猎。
其实纵观人工智能这两年的发展,其实还是没有偏离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智能推荐这些领域。其实如果硬要说这是人工智能,那也只是简单的智能。无论是监督学习还是非监督学习,计算机学到的是特定模式的记忆而非智能。生物的智能其实一定是要建立在本能之上的。计算机没有本能,所以它再怎么强大,都是机器的记忆,而非智能。
在罗伯特. 赖特的《洞见》一书中,其实对于智能有很深入的讨论。他指出,造物者将生理渴望植入生物体的基因本能,最基本的渴望是生存,所以生物体要摄入负熵(即食物)来维持生物体不崩溃。其次是繁殖的欲望,这是维持生物种群以及进化的需要。而这两种欲望都是为了一个目的,传递基因。而这种基因层面的渴望是难以控制的,它们就是日常生活里的杂念的根源。
控制杂念反而会适得其反,杂念和焦虑会更深更多。而接受自己是有杂念的,宽容自己心底的欲望,用理性的念头去观察这些产生于基因层面的心灵噪音。这些噪音反而会消失。这是细思极恐的事情,好像造物主不愿意让人理性观察到这些杂念的产生根源。人之所以能进入正念状态,又何尝不是造物主的安排呢?
实际上,不妨大胆假设一下。基因就是最小的智能体,不同的基因就是不同的智能体。这有点像量子计算机的设计。而基因的设计逻辑只有一个,就是尽可能的传递下去,形成更多基因,设计更合理的生物。人类是目前造物主最为完美的作品。但其实人类并不是拥有基因最多的生物。章鱼和一种水蚤,还有某些昆虫,都比人类的基因数目要多。但是这些生物缺少了最关键的合理架构设计。没有进化出脊椎,把中枢神经和脑神经分开,各司其职。使得这些生物虽然基因更多,但智能却跟不上。当然,它们也有人类不具备的一些能力。比如变色伪装和生物武器。
在智能的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食物链是最成功的设计。生物之间的吞食,实际上也是一种基因的融合方式。其他的比如病毒细菌和生命的斗争以及共生,最终的目的都是基因融合。细菌和病毒入侵人体的欲望和人类繁衍生命的性欲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然而,计算机的智能似乎并不是往这个方向进化。它首先是生成神经元,决策树之类的东西然后靠这些来搭建更复杂的算法。这些算法是基因吗?好像不是,它们之间没有被设计成本能的渴望融合共生。
但生成对抗算法,算得上是类似基因融合的设计。这个算法,值得一直关注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