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给学生们讲专题学习活动《有朋自远方来》时,我打算让他们分享自己听说过的交友故事,比如书中提到的伯牙与钟子期、管仲与鲍叔牙、刘禹锡与柳宗元、鲁迅与瞿秋白等。
上午我已经给学生安排了这项活动,下午上课的时候找来对照课本翻译讲述这些故事。然而,学生们的反馈却让我有些意外。
我知道他们在小学时已经学过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于是简单说了这个故事,主要想让他们讲述其他三个故事,尽管我上午已经做了安排,下午还是让他们对书中列举的“管鲍之交”和“刘柳情谊”进行翻译和讲解。
我让他们试着翻译书上的这两个故事,希望他们从中感受交友之道,但没想到,我还是高估了他们的知识储备。当我让学生们尝试翻译这些故事时,却发现他们的翻译能力也令人担忧。即使是我班级里成绩相对较好的两名学生,翻译得也不尽如人意。看着他们一脸茫然的样子,失望一瞬间冲上来,一种名为恼火的情绪也渐渐上来了,但我还是耐着性子慢慢讲下去。
虽然他们在历史课上已经学过管仲和齐桓公,小学也学过柳宗元和刘禹锡的诗词,然而但对管鲍之交故事一无所知,对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友情更是茫然无知,更别提鲁迅与瞿秋白的友情了。
管鲍之交,我还可以带着他们从历史入手,问故事里的齐桓公是谁,管仲在齐国为相又干了什么,最后给他们讲这个故事,虽然过程有点儿曲折,但是这个故事还是在我协助下讲出来了。
而刘柳情谊,他们更蔫了,完全调动不起来的感觉,他们不知道柳宗元和刘禹锡两人是好友,更不知道刘禹锡被贬到播州时,柳宗元愿以自己要去的永州与他交换,以避免刘禹锡若带着年迈的母亲长途跋涉,刘母可能受不了奔波之苦,若是不带母亲上任的话,母子二人可能就永诀了,柳宗元不愿看到这样的悲剧发生,于是自请去播州,让刘禹锡去条件稍好的永州。还在后来因裴度的上奏,刘禹锡最终被改任为连州刺史。
回想起暑假时,我带儿子去康宁书房看书,看到了一大排《少儿读史记》,心里满是感慨,现在的孩子真是太幸福了。这么多适合孩子读的好书 ,我小时候完全没有机会接触,但现在的孩子们完全有条件和经济实力去购买,基本不会再有因囊中羞涩而买不起书的情况了。然而,他们现在上初中了 无论是词汇量,还是阅读量,都少得可怜,这能是经济不允许吗?
我现在完全明白:他们之所以听不懂我的课,并不是因为我有问题,而是因为他们自身的知识储备太少,不仅仅是听不懂我的课,就算是换了别的老师,他们依然听不懂。
虽然他们已经上了初中,但如果按照以前的实行留级制度的标准来衡量,他们可能会一直被要求留级,哪怕长了个大个子,也只能在低年级晃荡一年又一年吧!
作为他们的老师,对他们现在的状态真是无比失望,失望之余又满是同情。我不知道他们小学六年是怎么过的,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认识的汉字竟然还没有外国人的多,知道的故事竟然还没有人家小孩子知道的多。
因为自己一直对阅读和写作特别关注,每次看到其他地方的老师讲自己的学生识字量、阅读量和表达能力,马玲老师讲读写绘课程的时候提到,她的学生经过读写绘的润泽,到三年级已经能写成优美流畅的五百字作文了,对此我除了羡慕,还有的就是一腔推广阅读的心,可惜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小学欠下的识字债和阅读债,初中还不还,到高中估计早就债台高筑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