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好像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敢于否定他人,同时也敢于否定自己的原因何在吧。
有时,在不经意间,我们可能就会犯一个基本的逻辑错误——先得出结论,再找寻可以支持这一结论的信息。久而久之,我们可能会对某些或是先入为主,或是权威站台的认知,深信不已,且不允许任何人对自己的此般认知,有所怀疑。我想,所谓的顽固不化,所谓的固执己见,大抵如此吧。
迷信一词,好像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总是扮演着虽然不重要,但却不可或缺的角色。而好像,迷信或许就是“人们总是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东西”的一种日常表现。也即,真实情况原本不是因为阴风冷雨,所以祸不单行,但是,由于你的认知和经验所限,在或是机缘巧合,或是毫无原因的情况下,你就是认定因为阴风冷雨,所以祸不单行。所以,在以后的生活中,每当阴风冷雨之日,你就是会莫名升起一种不详的预感。
事实上,“人们总是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东西”所带来的问题,却是人们普遍忽略,但又的确会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我想,首当其冲的问题是,那会使我们缩小认知的广度,也会使我们放缓成长的脚步。因为,我们总是在自己坚定不已的认知范围内探索,所以,好像与此不相关的领域都会被我们有意无意的忽略。但实际上,很多重要的灵光乍现,重要的恍然大悟,都是因为在一个与自己正探索的领域,所毫不相干的领域中,得到启发和触动的。
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最新的一篇科研论文对InnoCentive来自26家公司的166个先前未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这些问题包括如何合成新的化合物、如何培育对常见杀虫剂具有抗药性的变异昆虫,以及如何治疗炎症和肥胖症。研究人员发现,找到解决方案的可能性与解决者科学兴趣的异质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换句话说就是,解决问题的人背景越多样化,他们找到解决方案的可能性就越大。
其次,似乎久而久之,我们不是在全力追寻真相,而是在追寻自己的一厢情愿。或许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情绪需求,又或许是不愿忍受因为自己的错误认知,而导致的挫败感,失落感,所出现的一种类似“睁着眼说瞎话”的状况。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个叫做“卢德”运动的重要历史事件。话说,在19世纪初,正在工业革命的英国,由于新机器新技术的推广,一些工人被机器取代,被迫失业,而这些工人虽免于下岗失业的境地,但也因为机器强有力的竞争而收入降低,生活水平下降。这些工人们认为造成自己境地的罪魁祸首是新机器,于是他们开展了报复,用各种手段破坏、捣毁这些新机器。
而在今天,“卢德主义”一词,也被用来形容那些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肯更改自己固有的认知的一群人。类似,我们所熟知的,哥白尼因为其坚持的“日心说”,而被坚持“地心说”的宗教判为“异端”,进而被烧死的故事,便是如此。
讨论至此,似乎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也已然显现——尽量扩大你的认知,并且始终以一个空杯者的心态,去接受任何一个认知,而后,再用逻辑,或是实践,去验证其真实与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