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水镜先生这句评语虽然有夸大之嫌,但仅此一句话就足以证明诸葛亮和庞统绝对是惊才绝艳的不世奇才,天下人才众多如果只是泛泛之辈是得不到这样的评语的。刘备有幸二者兼得,本应该龙凤呈祥,平定天下,大业在望,可最终却只留下三分天下,实为可惜。究其原因,刘备得其才而终不能尽其用是也。
刘备素有大志,这从他结义关张,斩黄巾讨董卓,四处救火结交各路诸侯可见一斑。虽然屡战屡败,但心志坚定。兴复汉室的口号用的贼溜,仁义之名也是四海皆知,用人之明也是不差,甚至有人从他破格提拔魏延,认定马谡不堪重用等认为他在用人上更胜孔明。那我为什么说他得其才不能尽其用?
以庞统来说,初时以貌取人,将人家束之高阁,不以重用,后来虽然拜为军师,可能是因为已经有了荆州,有点飘了,并没有像之前三顾茅庐那样礼贤下士。入川之时,以仁义为由弃上策而不用,最后白白搭上庞统一命。如果仅仅是为了师出有名,直接让庞统去想办法找个借口就行了,不必藏着掖着。在乱世,仁义是做给百姓看的,不是拿来束缚自己的,尤其在战场上,为了成就大事耍点手段是很正常的。
初遇卧龙之前,屡屡吃败仗,说是犹如丧家之犬也不为过。得孔明辅佐,战赤壁,借荆州,才有了稍显稳固的容身之地。可是在得了两川之地后,那是真的飘了,尤其进位汉中王后,对于诸葛亮“和孙权,拒曹操”的战略部署,直接就撂一边,一心想着吞吴,和曹操二分天下。虽然适逢关羽遇害,有着绝佳的借口,但举全国之力伐吴,本身就是一种赌徒的行为。而且对于战场态势有着失察之过,当东吴乞降时竟然狂到“不许投降”,逼着孙权拼死一战。
假如当时接受东吴投降,东吴哪怕使得是缓兵之计,为表诚意至少也要让出荆州,然后处置那些和关、张之死相关之人,于三军上下也有了交代。虽然损失了关张,但局势又回到了当初“隆中对”的构想,而且是占据绝对主动,毕竟东吴名义上已经姓刘,理论上已经和曹操形成南北对峙。可惜刘备心太大,想要一举把理论变成现实。结果夷陵兵败,遗憾收场。
如果刘备不是过早的退场,有他在,诸葛亮就不需要事必躬亲,全力搞北伐或者留守,都可以有所建树。以他对魏延的重用,子午谷奇谋可能就会成为现实,魏延很可能成为另一个韩信。魏延哪怕出子午谷失败,也必定吸引了一部分注意力,那另一路主力部队面临的阻力也会减少。而且以诸葛亮的谨慎,必然安排接应,哪怕魏延失败也不至于损失惨重。可惜刘备过早撒手人寰,还留下一堆烂摊子,内外一把抓的孔明早已心力交瘁,想冒险也没有了底气,已经损失不起了。
同样被雪藏的还有赵云和马超,有人说赵云只是一个保镖,姑且就算是吧,能做刘备保镖的能力肯定不会差,前期流离失所,把他留在身边保护自己的妻儿老小这没什么错,后期后方稳固,就应该让他去更重要的位置,发挥更大的作用。赵云的武力值不输关张,从其智取桂阳来看,主政一方也不失为一把好手。马超曾经把曹操打的丢盔弃甲割袍断发,足见其勇武,可是正值用人之际的刘备却只是派他镇守西凉。既没有借势攻取西凉,也没有让他征战前线。有人说是因为马超人品不好,但是特殊时期就应该像曹操一样唯才是举,先用起来再说。魏延有反骨,但碍于刘备和孔明不敢反,那马超也不敢反,而且马超与曹操有血海深仇,他需要借刘备之力复仇,复仇成功之前不会反。
得龙凤而不能尽其用,握利刃而藏其锋,最终饮恨也就不奇怪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