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方法:《怪诞行为学》主线是:人是非理性的——同样也是行为经济学的前提假设。话题分为三类:攀比效应;价格幻觉;自我控制。
理性假设有两给个原则:传递性——A>B,B>C,则A>C;完备性:若有A和B两种选择,那么要么A,要么B,或者A=B。
但是理性假设常常不能实现,因为很多因素影响,人经常变化,且自己都不易察觉。理性经常只是感性决定的帮凶,事后的解释。嫉妒、轻信、拖延等是我们的本能,不能根除,最佳方式是善加利用。
攀比效应:
主流经济学认为,人在决策时,使用最优化决策自己的事情。而行为经济学认为人只有在确定的情境下才会做出相应的决定。
1、没有比较,就没有决策。我们的认知模式依赖于事物间的比较,只有依靠比较才能确定事物间的关系。而且时时刻刻地比,不仅人与人比,也把东西与东西比。
2、比较的基准是:锚定效应,其中的“锚”一般是“第一印象”或者过往经验。大批的锚定效应起作用后,产生所谓的“羊群效应”。
价格机制失灵:
主流经济学认为,价格反映了市场供求关系,它是不会出错的,买卖双方的最优决策体现在这里。
通常机制是运行良好的,但是也有失效的时候。价格为零时、价格很高时、谈价格伤感情时。
价格为零,即免费。免费犹如失重,供求关系会直接失灵。它会让人忘却不利的方面,仿佛没有任何风险,自己不需要放弃任何东西。
高价即高品质。凡勃伦效应就是一个反例。人们认为自己身份、重要性等对自己的评价去匹配高价,而没有关注商品本质。又或者高价带来“安慰剂”效应,结果不是商品本身带来的。
千万别谈钱。市场规范,市场交换中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社会规范,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忙,期待的却不是金钱回报。当两者情景混淆时,会犯错。老板就爱在该发钱的时候谈情怀,这招还挺有用。以色列的一家幼儿园,给不按时接孩子父母罚款,却更加剧父母延迟。人类的行为并不是总发生在市场机制下,还得适时考虑社会规范。
自我控制:
人的很多行为不是完全本性由决定的。很多情况是由情境或情感状态下决定的,即使我们曾经经历过相同的事情。不必纠缠于人性的善恶想改变人类行为,就更多的从情境中寻找线索。
冲动时,迅速意识到,更换场景。懒惰时,要放弃自由,才能获得更多自由,要想控制好自己,最有效的办法是引入外部控制。作弊时,不断地播放道德声音,与监督机制相似,可以起到防作弊作用。
很多情况下,改变情境,就能够不知不觉改变人的行为。《助推》可以诱使人们改变。
行为经济学的主线:
人容易在过度悲观和过度自信间徘徊。
“向后演绎法”——在有限次博弈中,想求出均衡解,先求出最后一次博弈的解,然后由后向前推,直到推出第一次的均衡解。人最后是死亡,那么现在做什么事都无意义,必然悲观。要生存下去,我们需要乐观,但这很可能是过度乐观。加之“后见之明”,事后来看,我们高估了自己在事前所作出的决定,自动屏蔽以前做出的错误预测和错误判断。“禀赋效应”是我高估自己拥有的东西,加之”前景理论“使我们损失厌恶,两者让我们不敢尝试改变,维持现状,从而过度悲观。
过度悲观与过度自信每人都有可能随时存在,并且可以互相传染、影响。凯恩斯讲:决定投资的重要因素是“动物精神”。
建议:
一、不能你想群体行动方向。不得不待在人群中时要随波逐流。
二、不要总是待在人群中。否则,人群中无法预测的突然变化是你很难改变的。
三、最好策略:站在人群之外,但随时保持联系,做个观潮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