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时代在变,人们信仰的东西也在变?

时代在变,人们信仰的东西也在变?

作者: 常今夏 | 来源:发表于2018-09-25 13:14 被阅读11次

    《床畔》是我读严歌苓的第二部作品,读她的第一部小说是《一个女人的史诗》,总觉得严歌苓的小说是透过讲一个故事,讲几个人的爱恨纠葛,讲一个人的一生来表达一种信仰,一种观念,一种价值观。《床畔》就是。

    万红19岁作为特别护士来到陆军第56野战医院,协助吴医生进行植物人的研究。吴医生主要做研究,而万红主要负责护理为排除哑炮,救了俩兵娃儿的命,而自己却成了植物人的英雄张谷雨。至少在那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是这样定义的。

    万红在同张谷雨连长的初步接触与观察中,她发现张谷雨不是像外界认定的那样是一个活死人,是一块木头,没有疼痛,没有知觉。在第一次见面时,她就发现了张谷雨对着没轻没重的苍蝇拍快速眨眼的瞬间。

    后来她又发现张谷雨因中指被夹在床和墙壁之间的缝隙里所表现出的痛苦与难受时,她就认定张谷雨不是植物人。也自那时起,万红开始了对他每天的护理与记录,她要记录下所有能证明张谷雨不是植物人的证据,以便将来有一天能向外界证明,也使得医学界能重新定义张谷雨的病症。

    万红一直坚信,也一直坚守着她的信仰,像张谷雨这样舍己为人、不惧牺牲,具有奉献精神的人才是大英雄,比如董存瑞、黄继光、欧阳海这样的人,也是万红心目中最最景仰与敬佩的英雄。

    当时很多人在张谷雨受伤后也的确认为他是英雄。记者,电视台,杂志社也争相来采访报道,人们也纷纷也送上慰问和崇拜。

    可是时代慢慢在改变,不知道什么时候,英雄的定义在人们的思想也有了另外的概念。那些博士研究生、超男、超女、歌星、影星变成了人们心里与眼中的偶像,他们疯狂追星。明星到哪里,哪里便是一片喧哗与尖叫。

    书中第十七章节写道,万红要护送张谷雨回家的请求被驳回。因为有个在贵州演出的歌星,骑摩托车翻进了山沟,摔成了植物人,领导要派万红参加会诊,制定护理复健的规划。

    许多歌迷来到医院见歌星,要求合影,签名,把医院挤得水泄不通。万红还看到了那个护送张谷雨回家的十六七岁的小护理员,也挤在人群中崇拜与瞻仰歌星。

    等万红急匆匆赶到昆明,赶到谷雨村,赶到张谷雨家门前时,竹林里传来小孩子的声音:“死啰!”

    “夕阳正好的黄昏,它没有死亡的滋味呀。”

    等我读到这句话时,鼻头发酸,心底沉闷。我无法想象也不敢接受张谷雨后面的经历以及他所忍受的痛苦及折磨。更不能接受的是万红19岁开始护理张谷雨,到她三十几岁已是满头白发,这十几年她的努力,她的付出,她的期待,眼看马上就要有所成就时,却成为一场空。

    万红对张谷雨的护理,这十几年她在他床前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早已超越了一切。超越了医生对病人的职责,也超越了平民对英雄的敬仰,她对他是敬爱、疼爱、怜爱、恋爱。

    在参加张谷雨的追悼会时,书中有一句话说:“那时她深藏一个梦想,长大嫁个小连长,在外勇猛粗鲁,在家多情如诗人。”在那十几年的护理生涯中,万红与张谷雨的朝夕相处,以及两人之间日渐产生的心意想通与默契,早使张谷雨连长变成她最初的梦想。

    这本书我读了两遍,却始终不能释怀,因为我觉得像张谷雨这样一个时代的大英雄是不应该逝去的。他应该在护士万红精心的护理与照料下逐渐醒来,他会拥有正常人的生活,而不是满腔的知觉与感情都被困守在一具躯壳内,无法动弹无法表达。

    万红对张谷雨会醒来的坚定,以及迟早会拿出证据证明张谷雨不是植物人的执着,是她对英雄主义价值观的遵守。她认为像张谷雨这样忠贞、勇敢、牺牲、奉献的人才是时代的大英雄,是真正的英雄。她坚持张谷雨能醒来,也是坚持她内心的信仰。

    小说最后通过描写歌星因骑摩托车摔成植物人,领导派万红去参加会诊,以及众多歌迷纷纷去看望与追捧事件,与英雄张谷雨无人问津形成鲜明的对比。讽刺人们盲目地追求与崇拜明星,也是对大众价值观的一种质疑。

    张谷雨逝去了,时代也变了,但是万红心目中的英雄概念以及她的坚守依然未改变。其他人呢,其他人心中信仰的东西是否改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时代在变,人们信仰的东西也在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ctl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