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学习了记忆的形成和与记忆密切相关的脑结构的知识,那么你有没有想过,虽然我们记住了某些信息,但遗忘也会常伴我们的一生。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遗忘,了解一下我们为什么会遗忘,又是怎么遗忘的呢?
实际上,当我们有效地记住一些事情,就需要忘记一些事情,否则记住很多重要之事的同时又记住很多琐碎的事,就会令人混乱不清而导致精神超负荷。所以说,遗忘也许是一件好事,它能让我们更好地记住更多重要的事情。
本章,心理学家提出了四种机制来解释遗忘。我们分别来了解一下。
1.消退。即痕迹消退理论,认为如果我们不经常使用的话,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但也有例外,比如在长时记忆中,似乎时间的流逝并不能很好地解释遗忘,比如我们通常会忘记昨天发生的事,却能够记住很多年前发生的事。也就是说,有些记忆无论是外显还是内显的,可能会持续一生。
2.替换。这种理论认为,进入记忆的新信息可以抹去旧信息。比如记忆很容易受到各种误导,在这种情况下,原始认知就会被误导的信息覆盖。
3.干扰。该理论认为,遗忘的发生是因为在存储和提取过程中相似的信息相互干扰、混淆,这种情况发生在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中,尤其是在回忆一些孤立的事件时。比如说你先后认识了两位名字很相似的人,过了一段时间你再回忆他们的名字时可能会弄错。当新信息干扰记忆中的旧信息时,被称为倒摄抑制,当旧的信息干扰当前(最近)信息时,被称为前摄抑制。
4.线索依赖性遗忘。当我们需要记住某项内容时,经常依靠提取线索,这些细节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我们正在寻找的特定信息。当我们缺乏提取线索时,就会感觉好像迷失在了脑的图书馆里,这种记忆的失败被称为线索依赖性遗忘。学习一个新的事实或有一段新的经历时出现的线索,作为日后提取的工具尤其有用。这就可以解释我们经常感觉到的“似曾相识”的现象。比如说当前的一个梦、一部电影或一个事件,会让整个场景看起来如此熟悉,感觉就像之前发生过一样,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再认记忆。
在日常生活中,你的精神或身体状态可能作为提取线索,唤起状态依存性记忆。如果你在某件事发生时感到害怕或生气,那么当你再次处于同样的情绪时,你对这件事的记忆可能会更好。
你的记忆会因为你当前的情绪是否与你试图记住的材料的情绪性质一致而产生偏差,这种现象被称为情绪一致性记忆。比如当你高兴时,更容易记住令人快乐的事而忽略令人不快乐的事。
遗忘还有一个很奇怪或者说有点神奇的现象就是童年期失忆。因为大多数人成年以后很难回忆起他们三岁之前经历的事情。但我们却能保留使用筷子叉子、数数,记住人和事物名称等内隐记忆和认知。本章心理学家对童年期失忆亿提出了三种解释:脑发育、认知发展和社会发展。(因为原因很直观,在这里就不一一解释了)
本章最后还解释了为什么压抑记忆的观点应该受到质疑。
在成年人中,失忆症最常见的原因是器质性疾病,如脑部疾病或头部损伤。还有一种是心因性失忆,这种失忆是心理上的,例如需要逃避尴尬、内疚、羞愧等感情冲击,常常在突发事件之后立即开始,涉及大量的记忆丧失(包括个人身份),通常几周后就会突然结束。
还有一种失忆大家可能听过,即创伤性失忆,它的概念起源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他认为脑通过压抑机制来保护自己,以防受到不受欢迎和令人苦恼的记忆伤害,会不自觉地将威胁或令人不愉快的信息推向无意识。但实际上这种对失忆的解释缺少令人信服的实证支持。因为对于大多数经历过不愉快经历的人来说,问题不是他们记不住,而是很难忘记。
对于遗忘的了解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大家对遗忘的解释还满意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