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亲密的人,特别是配偶,会有一种超理直气壮的愤怒,我对你有一种超乎常理的期待,你若不能满足我的期待,愤怒就会自然而然地喷薄而出。
这种情况很常见,我们把自己的坏情绪都留给了最亲近的人,对外总是彬彬有礼。在我们的潜意识里,父母、爱人就应该包容我们的一切,不论是否合理。
我们愤怒背后隐藏着很深的匮乏感,正是这份感觉让我们处于无力与愤怒当中,这种匮乏要追溯到婴幼儿时期,小孩子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就会经由哭闹表现出来。
所有人都经历过这个阶段,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提出:它的解决办法不是延迟满足,而是足够好地满足。
一旦全能自恋得到足够好的满足,婴儿就能在此基础上真正接受他和妈妈不是一个人,世界也不会围着他的感觉转。由此,他才能接受匮乏感,形成延迟满足的底子。
也就是说,必须有足够多的满足,他才有能力承受不被满足,并且知道别人不对他的匮乏感负责。同时,他也有力量去寻求资源,或接受挫折。
对这段话,我的看法恰巧相反,如果第一次,甚至是第N次都得到了足够多的满足,那么,只要有一次得不到满足,或者满足程度降低,得到的并不一定是有能力承受这种不被满足,接受挫折。
“斗米恩,升米仇。”应该是同样的意思,虽然受众有所区别,但心理上应该差不多,就像我一直给你两颗糖,突然有一天我少给了一颗,或者不给你了,你会是什么反应。
父母对待小孩应该也是同样的道理,延迟满足,相对来说更容易接受一点。
那么,你的观点是什么呢?是足够好的满足,还是延迟满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