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混迹江湖的野丫头到富可敌国的女首富,如果周莹的传奇故事发生在现在这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中,大家可能觉得只不过多了个一夜成名的富豪罢了!
但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却是男权当道、时局动荡,女子的唯一定位便是操持家务、相夫教子。想到这里,小编的心里不仅多了一份敬畏与好奇。周莹为何能在这种堪称恶劣的环境中脱颖而出,铸就自己的商业帝国呢?
真相其实就两个字“融资”。资金紧缺、团队松散、信心不足,是许多创业团队面临的现实问题,即使女主力MAX的周莹少奶奶也没能逃过此劫。
1、初创阶段寻找财务投资人
所谓的财务投资者就是以获利为目的,通过投资行为取得经济上的回报,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套现。财务投资者更注重短期的获利,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则不怎么关心。
周莹的商业王国,起点并不是一个生意兴隆的吴家,而是几乎一无所有破败不堪的东院。但是融资这个难题被周莹分分钟化解。一开始订棉花的时候,周莹就找到“财务投资人”。“投资人”就是周莹的婆婆,有意思的是婆婆本身并不知情,而是周莹说服女仆张妈偷走了她婆婆的二千两银子,并且先斩后奏地花光了所有钱。等到棉花生意做完,周莹如约把钱还上,婆婆喜笑颜开,结局皆大欢喜。
2、发展阶段寻找战略投资人
周莹发现自营织布作坊自产自销的利润空间更大,但东院并没有那么多启动资金。周莹思前想后,东院有棉花,中院有纺织工场,西院有土布坊,何不合而为一,共同创业?就这样,东院和中院就作为战略投资者共同创办了当时陕西规模最大的吴氏布业。三院合股成功打通上下游的业务,资源互补。吴氏布业出产的首批土布就赚了十万两白银,吴家就这样走向了新的盛景。
3、巧用员工持股
在面对机器织布局被砸后,周莹决定重建织布局,需要十万两银子。这个时候吴家的两位合伙人拂袖离去,绝然的选择退股。这么多的银子上哪儿弄啊!面对此等境地,周莹便使用了“银股”的必杀技。
周莹所指的“银股”,与原始股相近,即在公司作价的基础上,每位股东按照其实际出资额享有股权,若公司盈利,各股东可按照其持有的份额,行使分红权,获得分红。
举个例子:棉花行年收入5000两银子,作价30000两银子,分成3000股,每股价值10(30000/3000)两。其中,周莹出资9000两,持股30%;韩三春出资6000两,持股20%;众多掌柜伙计、丫鬟小厮等,共出资15000两,持股50%。以上出资人均为棉花行的股东,众多掌柜、伙计等因为参与出资,所以转身变成了棉花行的小老板。
这样做不仅解了购买机器设备的燃眉之急,还提高了大伙儿的工作积极性。将企业的利益和员工自身利益紧密挂钩,说白了卖力干活就是给自己赚钱,这么"一石多鸟"的办法也是很精妙了。
从18岁掌管吴家到42岁因病去世,在短短24年里,周莹成功扭转了吴家商业衰颓的局面,将它做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新高度。而周莹在这条创业经商的路上所展现出来融资智慧,哪怕放在今天,也是值得创业者们借鉴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