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剧《那年花开月正圆》迎来了大结局,看过的小伙伴一定都被周莹果敢的性格、精明的商业头脑所折服了吧。这部剧讲述了清末出身民间的陕西女首富周莹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而她白手起家的“发财之路”中也蕴藏了不少有趣的经济学知识。跟着小蛛一起来看看她的富商之路吧。
一、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
第一集出场时,周莹还是个混迹市井耍耍小聪明的野丫头,靠卖艺混口饭吃,那么她的第一桶金是怎么来的呢?就是靠卖棉花!
周莹为什么偏偏选择棉花,因为她懂得观察市场,深谙“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这个规律。看到前一年棉花大跌,她就想到第二年种棉花的人自然减少,她找准这个时机收购了关中所有的棉花,囤积80万斤棉花,成为关中最大的棉花供给商,形成了完全的市场垄断。所以周莹敢将棉花的价格从以往的65文一斤上升到120文一斤,为之后的大生意打下基础。棉花几乎全在她手里,当然是她报价多少就多少咯。
周莹很聪明,不仅善于观察还会联系实际举一反三,这在剧中第三集就有体现。她第一次到学徒房旁听学习的时候,被小江刁难,问“一贵一贱,极而复始”是何什么意思?小王做了书面解释,但周莹却说出了这句话在市场上的规律及精髓,即“卖的东西价格不会一直上涨,涨到一个点会下来,而下跌的东西价格不会一直下跌,跌到某个点,价格会上去。”这就应证了经济学中的价格和价值的关系:价格既不能无限上涨,也不能无限下跌,只能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二、找对合伙人,助他一臂之力
虽然周莹靠棉花生意获得第一桶金,但是她不安现状,经过分析发现,真正赚钱的是她的下游产业——布匹。但东院并没有那么多启动资金。周莹思前想后,东院有棉花,中院有纺织工场,西院有土布坊,何不合而为一,共同创业?于是,为了将布匹生意做大,周莹联合中院、西院,三院合伙创办了当时陕西规模最大的吴氏布业。这就组成了一个现代商场上的“股份制企业”,大家入股分红。
这样做的好处是——自产自销,成本大幅度降低,赚的自然也就多了。同时也能激发每个伙计的工作热情和潜能。所以她实行了“股份制”,让吴家所有人都跟着发财了。
三、超前的融资方式
周莹的商业王国,起点并不是一个生意兴隆的吴家,而是几乎一无所有破败不堪的东院。不过,以少奶奶的聪明才智,不怕没地方找钱用。她的融资方式,可以说是非常超前的。
一开始订棉花的时候, 周莹是找了自己人投资。说是投资, 其实是周莹说服婆婆的女仆张妈,偷走了婆婆的两千两银子,先斩后奏花光了所有的钱,即使被婆婆告到官府,宁愿挨打也坚持做完这笔棉花生意。在县衙,周莹用本金加利息共还款四千两的条件说服了婆婆。棉花生意做完,周莹如约还给了婆婆四千两,惹得吴郑氏喜笑颜开。
陕西机器织布局开始筹建时,周莹先是倾尽吴家一切,认领了所有的股份,没想到被失业的土布织布工人搞砸了赔得一文不剩。可是少奶奶怎么会轻易认输?烦恼了好几天,周莹又想出了新的法子,这次她创造了与现在的股份制相似的分股制度:把东院所有的产业都对内募股集资,还拿物件作抵押,大到一个商号小到一双筷子,都代表着份额不等的股份,被自家伙计认购了。很快,重建机器织布局所需要的十万两银子筹齐了。
后来,周莹来到上海,见识了更多以前闻所未闻的事物。她想要对泾阳吴家的生意做扩张,沈星移带周莹去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介绍了他的朋友,一个叫明凯的银行服务人员。第二天,周莹想拦截沈星移的洋客户,得买到2000包生丝,需要七十万两银子。王世均说:“我们哪有这么多现银?”周莹则回答:“我们没有,银行有啊!”于是周莹就靠着沈星移帮她打下的“陕西著名商人”的名声,在明凯的帮助下,从银行顺利贷款七十万两现银。 周莹巧妙借力,贷款做生意,也是她成功的关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