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中的两大过程是心灵的外置与重构。主要在以下几个层面展开:
一、认知层面(皮质脑)
1、外置方法——语言(重点看虚词,包括形容词、副词、叹词和介词)
一个人以什么样的方式说话,比他说了什么更能代表这个人的人格特质、成长经历、行为模式和心理状态。
2、重构方法——虚词体系。
减少过于绝对化的形容词和副词、澄清因果关系直接的连词、觉察表达时间的介词(是否活在当下)
二、情绪层面(哺乳脑)
1、外置方法——意象和非语言表达
语言的使用会增加大脑皮层即认知的介入,影响情绪的呈现。图像化比文字更能展现情绪。
2、重构方法——提高可视化的像素水平,将之细节化来描述情绪的基本特征。并用语言将图像的细节进行命名。
三、行为层面(爬行脑)
1、外置方法——情境设置
是个复盘的过程。如空椅子技术和心理剧。
2、重构方法——看监控
重放、慢放,觉察行为的意义。对行为中的具体细节进行调整,包括各种情境中的身体姿势、面部表情、与人的互动。发现微小的可能改变的点,并做出行动。
以上认知、情绪和行为层面的外置与重构常常应用于普通的心理咨询。
四、原力层面(腔肠脑)
1、外置方法——了解资源
资源包括:基因和表达、物质资源、社会地位、脾气秉性、原生家庭和家族力量、自身战胜困难的经历、个体反应模式、社会支持系统、自然界支撑展开的力量的源泉。
2、重构方法——建立资源之间的超链接。
五、全观层面(镜像脑)
1、外置方法——三元结构
以旁观者的形象观察双方的互动。
2、重构方法——“一二三”
从“一元”(自我角度)到“二元”(换位思考)再到“三元”(全观视野观察)
在涉及自我探索及疑难杂症处理的咨询中常常会用到以上所有层面的外置与重构。
外置的关键是符号化(文字与图像);
重构的关键是行动化。
我在咨询中使用过变形的“空椅子技术”,就是让来访者画去世亲人的画像,然后针对某一话题与这个亲人有一个想象中的对话。来访者内心其实是有诸多冲突的,这个所谓去世的亲人表达出来的话语,其实是来访者自己内心冲突的另一方,是他潜意识的一些想法。当冲突的两个自我有个可以对话的机会,那来访者的内心会趋于统一,在处理现实问题时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纠结和矛盾。而画出去世亲人的画像,其实也是情绪外置的一个方法,通常来访者在画像和看画像的过程中,之前压抑的情绪会有爆发的可能。咨询师对此应该有个预期,在来访者情绪太大的时候需要进行一些干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