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和妹妹一起共读了第一本《一寸虫》,故事讲述的是有关一个虫的故事。
1960 Inch by Inch《一寸虫》
有一天,一只饥饿的知更鸟看见了一条一寸虫,碧绿绿的像是一小块祖母绿宝石,停在小树枝上。它正要一口吞掉它。
“不要吃我。我是一寸虫。我很有用,我会量东西。”
“真的吗?”知更鸟说,“那你来量一量我的尾巴!”
“那容易。”一寸虫说,“一、二、三、四、五寸。”
“真的呀!”知更鸟说,“我的尾巴是五寸长!”
然后,它载着一寸虫,飞去别处找其他也要量一量的鸟。
一寸虫量了火烈鸟的颈子,它量了巨嘴鸟的喙,苍鹭的脚,雉鸡的尾巴。
有一天早晨,夜莺遇见了一寸虫。
“量我的歌。”夜莺说。
“我要怎么量歌呢?”一寸虫说,“我只量东西,不量歌。”
“量我的歌,要不然我把你当早点吃掉。”夜莺说。
于是,一寸虫想到了一个点子。
“我愿意试一试。”它说,“开口唱吧!”
夜莺开口唱,一寸虫动身量。
它量啊量,量啊量……一寸又一寸……一直量到不见了踪影。
妈妈对《一寸虫》的初步思考,我还在纠结故事的意义,知更鸟和夜莺对一寸虫不同的态度。“欣赏”、“设陷井”,一寸虫相应的反馈是“帮助知更鸟了解自己和他的朋友们”、“赶紧逃跑”。
而我6岁女儿,闪动着明亮的眼睛,告诉我“妈妈,故事好美啊!”“你有想到什么吗?”“没有啊!”
我的问题是,是否要引导?如何引导孩子思考?度如何把握?(因为我不能把我的思想强加给孩子),在我看来,他们更完整、更美好!
今天群里热络地探讨这个绘本故事,我再次思考这个问题:
1、读写绘的主体是孩子,目的是培养孩子的阅读力、思维力和表达力;所以一定需要以好奇心去询问孩子的观点。比如当妹妹回复,她不知道怎么表达故事的美好;
下次我可以启发她“你为什么觉得故事很美好呢?”“你还注意到什么了?”“你喜欢哪个角色呢?为什么呢?”
2、观察的角度可以多维化,比如从一寸虫的角度,它的感受,它清楚自己的特长,“我是一寸虫。我很有用,我会量东西。”对自我定位很准备,即便“量一寸”不是世俗眼光的厉害,但一寸虫“人间清醒”、活地通透。
知更鸟的角度,“那你来量一量我的尾巴!”它想更好的了解自己;后面它带着一寸虫,又去了解它的朋友们,知更鸟处在探索自己、探索外界环境的过程中。
从夜莺的角度,它很自豪的是唱歌,但它错误地以为“歌声”也能度量,说明它有着错误的自我认知。
从一寸虫对知更鸟和夜莺的态度,也有不同;对清醒的、有探索欲的知更鸟,一寸虫合适的协助它,“你需要我刚好有”;而对有“错误自我认知”的夜莺,一寸虫有两种可能,“放弃装睡的鸟”或者“也在极力帮助夜莺,在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从文中,“于是,一寸虫想到了一个点子。”判断,一寸虫更是一种逃跑的策略,放弃叫醒装睡、自恋的夜莺。
3.最后的思考,读写绘主要是围绕孩子的感受,孩子的“三力”培养;所以我的主要任务是“学会提问”,考虑如何更好的观察孩子、引导孩子。
另外,我第一次、第二次思考的截然不同,第一次“我是一寸虫”代入感,关注知更鸟、夜莺对“我的不同态度”;在马校引导下,学习学友们多视角,第二次思考,我抽身而退,以“第三方”视角分别看一寸虫、知更鸟和夜莺,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视角越宽,认知越多,离真相越来越近!
思考了这么多,还需要今天,我和妹妹继续有关《一寸鸟》的讨论,期待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