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洋”不可耻,现在看,只是一种短视。
我经历过慕洋最严重的岁月,差不多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会儿我们国家穷啊,刚改革开放不久,春风终于吹到了我们这种小城市。日本洋专家来了,裤兜里装了一堆一次性打火机,就是现在小卖部里随处可见的一块钱一个的那种塑料的,高兴了就送人一个,结果身后跟了一群好几十个工人点头哈腰讨好人家,接过一个打火机欢天喜地,工友间炫耀好多日子。德国洋工人来了,在开发区的工厂里烧电焊,工装裤胸前有个大口袋,里面装着易拉罐饮料,干活儿间歇,坐在设备上,打开一罐喝起来,旁边给他配备的专职女翻译戴个眼镜,骄傲地说,这叫可口可乐。周围的人那羡慕的眼光啊,我后来在印度电影《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里见过。工厂里有个工友姓张,他弟弟去日本出劳务,被日本一个小吃店的丑到令人发指的日本女孩子看中了,直接就倒插入门再也不回来了,他哥哥穿着弟弟寄回来的裤子,在车间里走来走去舍不得换工作服,指着勒出那道深深的腚沟子,说这裤子能穿一辈子也不破。日本人摸透了中国人喜欢什么,进口的设备缝隙里,作为缓冲减震,填满了各种各样的旧衣服,这些衣服被捡出来,洗一洗、熨一熨,青年男女穿在身上,洋气得不行了,这个说我穿的是松下电器的,那个说我这是三菱株式会社的,其实就是工作服。岂止小城市,北京第一家肯德基开业,还有在里面举行婚礼的呢。可笑吗?现在看很可笑,太可笑,简直要笑掉大牙,恨不得啐这些没有脊梁骨的奴才满脸幽门螺旋杆菌。可是放到当时,一点儿也不可笑,那就是人人仰视的好生活。
没吃他人苦,莫劝他人善。苦日子里心怀向往,也是一种正常情感。远的不说,姜文主演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主人公放弃国内知名乐团的大提琴手位置,领着老婆千难万难飘洋过海,一头扎进人家地下室里,见了冰箱都惊呼。里面王姬演的那个角色,开个普通餐馆,还没有现在我们的社区餐厅大,镜头前都牛成啥样了?伊丽莎白泰勒出境,也就如此吧。这是什么?优越感呀!不管你外国人怎么看我,同胞看我眼珠子往外冒血就行了。那样年代,那个状态,按照经济发展常规速度来看,持续三十年一直到这会儿不奇怪吧?你敢说你现在不慕洋?
那个时代的作品,慕洋是常态。知识分子都不用看书,只看人家欧美什么样子,跟自己国家一对照,横挑鼻子竖挑眼就行了。作家更不用说了,看看那些小作文,什么纽约下大雪了,学校里不停课,为的是让穷人的孩子到学校里吃一顿免费的午饭,问为什么富人的孩子也要去,说施舍要保护受施者的尊严。当然,还有全中国遍布各个曾经作为租界城市的下水道油布包的传说。搁你在当时,你不信?
我也羡慕过曾经流行的欧美神话。但我不为自己当过慕洋犬感到后悔和可耻,我只为我的祖国终于穿过黑暗、度过劫难、一路向前、走进了美好生活欣喜侥幸、满怀感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