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在这个社会已经成了必不可少的能力,随着知识付费的新风口,不少人看到了知识的新价值。这个新的风口证实了在中国有着数量可观的学习者对知识十分渴求。时代的变迁让未来有更多的不确定性,财富的固化让人感到焦虑,但有谁会在未到终点前宣告失败呢?努力的人寻求方法,渴望速成,这样就诞生了一个新的市场“知识付费”。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产品营销的手段,这个市场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就显示出了可观的市值。
最好的学习阶段还是在学校里,这不只是因为那段时间的知识更系统化,最主要是因为那个阶段我们都还年轻,我们有着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学习。社会的变迁让我们忽略了学校的学习价值,很少有人能说明白体制内教育的深层意义,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我们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都是在那个时期里所养成的。今天就让我们先把未来的学习放在一边,让我们看看之前的那些学习阶段,都有那些我们遗漏的地方,用自己的过去来指明自己的未来。
在我们离开学校后的学习中,我们往往有着清晰的目的,可能是工作需要,可能是一时的兴趣。但在学校中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目的是什么(这里要说明的是,学习的目的绝不会是为了考试)。如果考试不是我们的学习目的那会是什么呢?
体制内的学习有着清晰的阶段划分,主要划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四个阶段。要想弄明白学习的主要目的就要把每个学习阶段的目的先弄明白。
在小学阶段我们要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学习,这些知识容易理解,难度都不会太高。我们往往要将一个字写上几十遍,要将简单的计算练习上百遍,即便我们已经掌握了的知识依然要重复练习。但在这些练习过程中老师往往会更注重我们的书写,家长会关心我们作业时间。我们在这个阶段要做的也不是去做多么难得题型,相比之下在规定的时间内,认真的完成作业显得更为重要。这也就是为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成了我们一开始的学习目的。我相信不少人都在那个时间里没少听过老师的唠叨,唠叨的内容就是希望我们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现在我有了孩子,每次开家长会的时候我都能听到老师在那里不停的重复着习惯对学习的重要性。
那么什么样的习惯算的上是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问题很难有标准的答案,我个人认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能够很好的完成学习的每一个步骤。我把学习步骤分为认知,记忆,固化,建模,扩展这五个步骤。认知这里可以理解为课前预习和课堂听讲,记忆就是课后的背诵和复习,固化是需要一定的练习来完成,建模就是能将知识运用自如,扩展是要将之前的知识进行连接从而了解新的知识。这就是学习的完整过程,能够做到这样的学习才能说的上是好的学习,在整个过程中逐渐自主完成也就养成了好的习惯。
事实上要养成这样的学习习惯非常难,这里需要时间,所以我们的小学阶段有六年时间。而习惯的养成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最重要一个条件就是环境,而这个条件的塑造者就是我们的家庭。在《异类》一书中就清楚的阐述了这个观点,那些某一领域的佼佼者在一开始都是受到了家庭环境的影响。
养成习惯以后我们也就有了一定的优势和最初的学习能力,这个时候我们就来到了初中。到了初中我们学习的课程变多,内容变深,如果我们只靠原有的学习习惯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在这个时候老师们不会告诉你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你的学习效率,但经常会说小学和初中的学习是不一样的。当你在一开始的时候可能还感觉不到,因为对于课堂的基础知识很难看出差别,当你拿到试卷的时候就意识到了,课堂上的内容只是一个方法或是概念,而试卷上的内容都是其中扩展而来的,一个知识点能延展出几十种题型,要想有好的成绩,就要不断的练习各种题型,这时我们陷入了题海中。对于语文和英语这样要靠不断积累来提升的学科,我们要不停的记忆和背诵。我们的时间被紧张的学习进度不断压缩,压缩到连睡眠都无法保证充足。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有好的学习方法,来提升我们的学习效率。时间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但在同样的时间里每个人的学习与工作的效率是完全不同的,这主要取决于方法。
当生物学家撬开人的大脑,心理学家提取人的行为之后,东尼博赞用这些前者的理论为依据,将理论转化为工具,我们有了第一个系统的学习工具--思维导图。很多人认为这是思维的工具,但在我看来这更适合于运用于学习。类似于这样的学习工具随着人类对自己大脑的不断了解和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又涌现了不少。
例如我们可以用“快速记忆法”来完成单词的记忆,公式的记忆,文言文的记忆;“快速阅读法”可以让我们提高阅读能力,对于语文这样靠积累来提升成绩的学科无疑是一个可靠的方法。“刻意练习”可以让我们在习题训练中找到一条路径,让我们不至于在题海中针扎;《聪明人的笔记》更是课堂笔记的范例,这样的笔记方法让我们的笔记更有价值,也能更好的完成认知学习。当你在这个阶段掌握一两个方法后你会觉得学习效率有了质的变化。
当我们到了高中,学习对于很多人变成了压力,这个阶段有些人甚至放弃了继续学习。这是体制内教育最为残酷的阶段,因为在三年后我们面对的是一场淘汰赛,同时在这个阶段里我们还要面对很多自身的问题,我们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自己的爱好,有了自己喜欢的人,有了自己的性格。这些东西似乎出现的不是时候,它们和我们紧张的学习形成了对立。
家长的督促已经毫无作用,老师的教导也变得没有说服力。我们需要的是自己对自己的管控。我们要想在接下来的学业中继续保持优秀,那么就要有能够管理自己的能力,这就是自控力。面对压力,面对更加深入的知识,我们要能管理自己的情绪。面对紧张而仓促的三年时间,我们要有时间管理的的能力。在这个阶段能力成为了我们要面对的新问题。在这个阶段我们已经完成了学习习惯的养成,掌握了学习方法,这个时候这两点已经对我们的学习有一定的作用,我们需要的是将这二者变换为能力,让他融入我们的学习中。再不断提升自我管里的能力。也就是说这个阶段注重的是能力,这个能力分为两种,一种是自我管理能力和学习的提升能力。
这就是我们要在体制内教育中面临的问题,同时也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的目的,成绩只是验证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程度的一个标尺。在完成这三个阶段后,我们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好的学习方法,有了应对学习的能力,这就有了一个完整的自我学习系统。既然是系统那么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且不断的在提升。那他是如何运转的呢?
当我们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后,我们就可以对知识进行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又利用方法彻底掌握知识,在我们掌握知识后通过自我管理的能力将知识转化成一种新的能力,我们的思维得到了提升,思维又来影响我们的习惯,习惯又让我们产生求知欲。这样我们在一个正循环的系统中不断的变得强大。
这就是我们在小学到高中的学习目的,假设我们能顺利完成,我们就进入了大学。这是体制内的最后一个阶段,这里没有了紧张的学习压力,没有了家长的催促,没有了成绩的排名,一切变的不一样了。有很多学生到了大学开始放纵自己,认为只要到了大学能不挂科就完成了任务。事实上真正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有了更好的学习资源,有了更开放的学习环境,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开始追求自己的兴趣。也就是说,大学的学习是为了兴趣。无论你的兴趣是什么,你都能在这里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可能你的学校,或者你的专业不是你真正的兴趣,但这并不影响你去追求自己真正喜欢的。这里重要的不是兴趣是否和你的环境能很好的匹配,重要的是你是否能将兴趣转化为志趣。
兴趣是一时的,志趣是一生的。我们对一件事物有了兴趣开始学习,这只是一时的。我们还要用自己的学习系统将所学的不断深入和提升,让他也进入到之前说的在小学,初中,高中就已经养成的那套正循环的系统中。慢慢的这个系统会让一开始的兴趣变成了一种自我追求,在追求中我们发现了其价值,这个时候我们就有了志趣。如果我们能将这份价值用价格来衡量,也许我们还会找到一份事业。
兴趣到志趣是需要我们利用已有的学习力去不断精进的一个过程。志趣只是一个开始,它会提升到另一个境界也就是“本我”,这也就是《妙法莲华经》中所提到的人生目的——寻求本我。
怎么理解“本我”?这就好像是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不为弼马温,齐天大圣这样的名号低头,但为了斗战胜佛的功德,跋山涉水历尽万难,因为这是他的志趣,在这个过程中他能寻找到本我,这也是他真正想要的人生。如果觉得这个词太深奥了,那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志向”。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体制内的教育目的。这一路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漫长的旅程,十六年的求学路不比八十一难的西游路艰难,不一样的是唐僧在出发前就知道自己要什么,而我们要在结束后知道自己要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