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归来》刚放映的时候,还不知道严歌苓是谁,当初电影很火是因为主演是巩俐老师和陈道明老师。
前两天趁着看完了书,于是又把电影翻出来看了一遍。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真的拍得很好。
张艺谋老先生镜头里的光影都很能恰到好处的表现出电影的意境,让人不自觉的跟着镜头走进陆焉识和冯婉喻的故事里,跟着情节或感动或惊喜也会在看到冯婉喻深爱着的陆焉识就站在她面前可她却不认识的时候感到一点心酸和无奈。
电影和书比起来更有画面感,能让你清楚的看到人物的表情和神态。
但是,只有看书才能走进人物的内心,知道他们喜怒哀乐面孔下的挣扎和痛苦。
《陆犯焉识》这本书不算很厚,四百多页,看得快的人可以只用一天就把它看完。
但是我一直到前天才把这本书给看完,不是因为我的阅读速度有多慢(虽然确实很慢),而是书中许多的情节是会让你无法忍心一口气读完的。
比如陆焉识在大西北荒草漠里的劳改生活,比如他和冯婉喻不多的比较幸福的生活,又比如陆焉识终于释放归乡却发现婉喻已经失忆不认识自己的时候……
老几(陆焉识)在西北荒草漠的生活,是我从不曾了解的生活。
如果说余华的《兄弟》让我看到文革时期社会的动荡和老百姓们人吃人的一面,那么《陆犯焉识》就是一本让我看到在那个天然大监狱里知识分子是如何被转变成牲畜的一面。
是的,我没有打错字。
我们都知道那是一个残忍的时代,千千万万的人活在黑暗里,永远都走不出来。
但是我们无法理解那个时代的残酷与痛苦,只有从书中的一字一句中才能让人感觉仿佛真正置于那个场景,知道它比所有你看过的电视剧里面人吃人的场景还能让人感到震撼。
虽然在荒草漠的生活让身为公子哥大教授的陆焉识没有了人身自由,但是他的思想却从没有达到如此自由的境界。二十年的劳改生活,让他在大脑里完成了许多的著作包括他和妻子的书信往来记录。
也正是在荒草漠的日子里,他明白了自己对妻子冯婉喻的爱。
陪伴不是最长情的告白,等待才是而冯婉喻,则是这本书里描写的所有人物里面,最不同的一个。
她身形瘦削,温婉秀气,从不与人争抢;她静静地面对生活的各种磨难,静静保留着对丈夫的感情,静静地撑起一个家。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她似乎是最特别的一个存在。
17岁那年,她第一次见到陆家大公子。他是姑母的继子,比她大一岁。
一日姑母带她和他一起外出游玩,出门的时候姑母的折扇不小心掉在了地上,焉识俯首为其捡起。风度翩翩,举手投足间是她从没有见过的少年模样,少女心事就是在那一刻悄悄在心底开出了花,一开就是六十年。
如果你的爱人去了很远的地方要很久才能回来,你会愿意为他等待多久?
三年,五年,还是七年?
有人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我想,等待才是。
冯婉喻这一生都在等待着陆焉识,等待他留学回来,等待他从荒草漠中回来。
陪伴不是最长情的告白,等待才是严歌苓老师没有花很多笔墨描写冯婉喻对陆焉识的爱,但是就像她的人一样,她对陆焉识的爱一直都平淡如水却无时无刻不体现在她对他事无巨细的关怀中。在陆焉识入狱的那些时光里,她每月定时去看他,宁愿自己和孩子粗茶淡饭也要给他带去美味的食物。
陆焉识是她的一切,从她见到他第一眼的时候就是了,所以她愿意低声下气求别人只愿换来他平安无事的活着,即使让她去做别人的情人。
后来,陆焉识终于刑满释放,故事终于要走向美满的部分了,然而,完美的故事总是不完美的。
陆焉识和冯婉喻的故事也不例外。
(妻子悄悄问:“他回来了吗?”
丈夫于是明白了,她打听的是她一直在等的那个人,虽然她已经忘了他的名字叫陆焉识。
“回来了。”丈夫悄悄地回答她。
“还来得及吗?”妻子又问。
“来得及的。他已经在路上了。”
“哦。路很远的。”
陪伴不是最长情的告白,等待才是婉喻最后这句话是袒护她的焉识:就是焉识来不及赶到也不是他的错,是路太远。)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她等了一辈子,终于等到她的焉识回来的那一天。
故事的最后 ,陆焉识带着冯婉喻的骨灰消失在了一个清晨,他终于要带着她一起去寻找自由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