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9-06-14第3课《破框练习》

2019-06-14第3课《破框练习》

作者: up大棉棉 | 来源:发表于2019-06-14 20:01 被阅读0次

    破框练习在六层次里面,我们讲的是破BVR层面的东西。

    这张图

    取名叫做重复旧的模式,只能带来旧的结果。

    遇到的事件总是通过旧的价值观,一些自动的情绪反应,导致了结果总是相同的。

    未经审视的时候总是会去怪外界,比如有些人在做生意的时候总是缺一个环节,结果总是赔钱,是他的BVR层面出了问题,我们所谓的破框就是为了改变这些旧的模式,增加新的信念,带着觉察去做这些行为模式,得到一个好的效果。

    这次此节课需要达到的目标。

    通过这张图来帮我们觉察,审查的时机是什么?也就是说什么时候BVR会暴露出来?

    1、和别人发生冲突时。

    当发生冲突后,通过生气、吐槽、争吵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仍需要审查一下自己的BVR层面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单独学情绪管理、克制愤怒是没有效果的,治标不治本。更重要的是审视一下自己坚持的东西到底是否是正确的。

    2、当未达成目标很沮丧时。

    除了沮丧与自责,反省一下自己的BVR卡在了哪个层面?有没有更有效的BVR层面,可以帮助自己达到目标。

    3、主动反省时。

    比如我们来到21天心智模式训练营。

    图中蓝色圆形区域内,我的自动化想法、信念、价值,规条、情绪,这些内容推着我们生活向一个方向前进。

    黄色的部分为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用来审查我是怎么想的。比如老师在给大家解答问题的时候感觉很开心,会跳出一个想法,为什么会开心?满足了自己的什么需求?可能认为帮助到别人才会有价值,这是唐老师的价值观。

    没有审查的时候只是开心的,当审查自己的想法时,就会看到自己的价值观。

    本节课破框练习学的就是要审查自己的想法,不要陷入蓝框里。

    我们做作业都是在用黄色的自我意识来看到自己想法是怎么想的

    在进行审查价值观的时候,我们需要一些信念植入到我们的身体里。进行审查价值观是非常困难的,比如我们在发生冲突后非常容易有自动化的想法,是很难跳转到自我意识层面的。

    老师给出了三条假设。

    假设1、 只有感官经验塑造出来的世界,没有绝对真实的世界。

    对于一件事情的,每一个人在主观上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很多人对“我”非常执着,因为我的个性就是这样的,我的价值观就如此。

    什么才叫做“我的个性”?

    我们的喜好,我们坚持的价值,我们的信仰对我们来说很重要,这定义了我自己。当我们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量,在进行审查想法的时候,能看透这个世界的时候,就会发现曾经坚持的信念都是有源头的。

    比如:喜欢有草坪的居家环境。认为喜欢草坪是自己的个性,通过审查源头,就会发现喜欢草坪的原因。

    草坪并非我们本土的内容,来源于法国人民的贵族生活,为了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与经济实力,通过草坪作为一个象征自己贵族身份的标志。

    这些文化到上世纪80年代,传到了国内,我们才有了这个价值观的植入。

    我们价值观的形成是因为社会文化、原生家庭、基因等一些特质反映,形成了我们认为对的事情。

    因此没有绝对真实的世界,你认为那是你的,是因为一些列的因果关系,形成了你的价值观。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植入新的价值观或者改掉没有效果的价值观。

    假设2: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一个人不能控制另一个人。

    每一个人的价值观形成都是有原因的。比如你觉得说脏话是不文明的,你指责这种行为的人,但是习惯说脏话的人,在他生命里面,一定是用脏话得到了巨大的好处。可能在自己的环境里,必须说脏话才能存活。

    当不了解原因的时候,我们认为对方是不对的,但是这个不对,对于不了解对方的历史来说是肤浅的。

    我们很多的争吵就是源于两个人的价值观不同,不能通过一己之力来控制另一个人让对方符合我们的价值观。

    假设3:有效果比有道理重要

    既然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绝对正确的,那我们究竟要的是什么?我们要的是效果。在训练营开始的时候,我们让大家带着议题来,这个议题就是我们想要的效果。

    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建议大家不要学会对的东西。即便是老师讲的这三条。

    可以先拿着三条假设试试,看是否有效果。如果这个假设让你完成了你想要的东西,那我们就可以使用它。

    带着这三条假设来审视自己,审视什么?审视我们自己限制性的信念。

    在我们的信念里头有积极的信念能够帮助我们,比如我很棒,我很优秀。但同样也有一些无效的信念我们一直把持着,给我们带来无尽的痛苦。

    作业就是审视限制性的信念,把他破除掉?

    给出了三类限制性信念,总结起来:

    限制性信念1:应该如此(我爸妈应该和好啊,他应该能照顾好自己啊)

    世界上真的有很多应该吗?破除应该如此的信念。

    一件事情的发生,从佛法上讲是因缘和合,就是一定有原因让它形成的。因为种子落在地上,所以有一棵大树长出,阳光、空气、水分都是缘,当缘到了,树是一定要生长的。

    人也如此,看到身边的一些人,他们在处理一些事情的时候,即便自己很不顺眼,但是转念一想,这是他的出身,他的遭遇导致现在这样做。这是他们的因缘,他们的价值观就在这儿。

    应该来的已经来了,应该给的已经给了,应该放下的都会放下,应该走的也都会走。

    当我们抱着应该的时候。我们的心态就容易不稳,自己就不能成长,老是跟那个状态较劲。

    应该是给自己编的故事。我们在信念1里只有感官经验塑造出来的世界,没有绝对真实的世界。

    当我们不再抱持着应该的时候,我们就会配合已经发生的事情。事情来了,只要这个效果,知道自己怎么办就好了。

    当父母吵架的时候,没有“应该”的信念,他们应该和好。去劝架、拦着点。而非甩手走了,我认为应该,其实没有应该。

    所有能达到成功和快乐的人,他都不会被应该套住。

    限制性信念2:托付心态(都是我老公的错,我的人生他就要负责)

    我让别人照顾我,这是托付心态吗?

    希望别人帮助,希望别人照顾是正常的需求。

    何为托付心态?如果你不照顾我,我的人生就毁了。我自己完全不能快乐,我自己完全不能成功,都是因为你的原因。

    总结一句话就是:你把自己所有的成功、快乐、幸福这些的机会和权利都托给别人。

    比如在婚姻里,我觉得不幸福,是因为你没有和我一起成长;孩子没教育好,是因为当爸的没成长……我们必须利用现有的情况去达成幸福。

    举例:人际交往里,会轻易被别人的话所影响。我要世界认可我,这个认可依托于别人的评价。

    服务行业,当客户对自己态度不好的时候,也会觉得受伤。

    工作当中:计划经济中,铁饭碗就非常容易培养大家的托付心态,认为这样的状态就可以了。把自己托付给国家。很多人不是为了远大的报复,而只是为了稳定、保障、省事,托付给别人就可以了。这样就会让人变得懒惰。

    可以觉察一下自己,是否有托付心态。

    托付心态背后是自我价值感低的体现,当自我价值感不足的时候,就必须要别人来迁就我。

    如果我得不到,你不迁就我,我的负面情绪就来了。

    每个人都需要照顾自己的人生,人生中的所有快乐只有自己才找得到。

    过分依赖别人是非常危险的,别人也需要有自己的人生,他也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即便在婚姻里边也是如此。婚姻里边也不是无条件的爱,婚姻是给双方带来价值的满足双方需求的,只有在双方满足的情况下,才能够幸福快乐。

    当一个人必须要拽着另一个人来负责自己的快乐,凭什么呢?             这是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不是婚姻当中的关系。

    举例:人生就像坐一辆公交车。我们要去一个地方。我们旁边有陪着一起同行的人,恰巧坐在一起。这个人有可能是我们的爱人或者是朋友。坐在一起就好好聊吧,分享沿途的风景。当对方要下车的时候。我们不能怪对方,因为这是他的目的地,他也要照顾自己。不如开心地挥手再见。

    任何两个人的相聚,都可以用这个关系来看透。这是一个思路,让大家打开格局,从高的视野去看。

    当明白这个点的时候就没有必要去抱怨别人不支持不鼓励你。你会想尽办法不断去强化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价值感,从而去影响别人,进而影响这个世界。最后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感。

    限制性信念3:没有办法 (我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现在的环境束缚我)

    刚在说我也没办法的时候,这时候需要觉察自己了,哪里来的没办法。

    我们的没有办法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举例:当我们决定回家的时候,发现前面修路将回家的路给堵塞了。

    选项A:放弃回家的念头。

    不会放弃,家是一定要回的,这是自己的目标。

    选项B:坐着等,边等边抱怨。

    你肯定也不会这么选择。你的选项一定是

    选项C:寻找另外一条路

    回家的目标是一定的,这是自己真的想要的。

    我们在定目标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换一个身份,换一个BVR,换一个能力、换换行为,一定是有办法的。

    相信一点:凡事都有三个以上的解决办法。

    用灵活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目标。

    有了上面的三个限制性信念,我们应该能够觉察到自己的框,接下来要将它抽象为语言,

    把写在纸上了,才可能去破他。

    我们该转化为什么样的语言?

    定义式:A就是B,等于,就是,便是等等

    举例:我老公不给我花钱,就是不爱我。

    容易把两件事情捏在一起,认为这两件事情相同,但可能是不同的。

    因果式:因为A,所以B,一件事情导致了另一件事情。

    举例:因为你没帮我,所以我失败了。因为你不学习,所以教育孩子失败了。

    规条式:一个人的能力水平有限。

    举例:我做不到,我学不会,那么做肯定是失败的。

    判断式:我把对事情的主观猜测当做真相。

    举例:他无法沟通OR自己沟通方式有问题;他就是软弱OR在其他地方有好的表现。

    作业:

    第一步:首先要从之前的议题中,发现自己的限制性信念,并写出来。

    第二步:方法(卡迪尔坐标)

    这个图是用来破除因果关系的,

    例:

    第一步:因为A,所以B,因为我老公脾气大,所以我很痛苦。是A导致的B。

    第二步:-A与B,有没有可能,我老公脾气不大,我也会很痛苦呢?觉察一下,把答案写出来。

    第三步:A与-B,即使我老公脾气大,我也能够不痛苦,可以幸福。B是痛苦,-B,反过来,是幸福的。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觉察,写出来。

    第四步:不是A也不是B,他不发脾气,我也不痛苦。有没有这种可能。

    我们通过这四步的训练,还认为老公的脾气大与自己的痛苦之间,有必然的关系吗?

    最后拆透A与B的关系。

    作业:找出自己的信念,用卡迪尔坐标轴的方法破除掉,并且把这个过程详细的记录下来。

    我们这节课讲:所谓的框,就是我们相信只有这一个可能行,其他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是被框住的,这个破框训练是为了帮大家发现更多的可能性。

    其中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总是将A与B关联,如果A必须要导致B的话,那我的人生一定会很惨。

    我们要做的就是破除信念,

    如果不是A导致了B,怎么办?

    那可以用下面的方法。

    有四个步骤

    第一步:选定一个信念。

    比如,我不行,这事不可能,应该是这样的。

    第二步:问一下,自己是怎么知道的?

    肯定是有原因的,一定是有事件发生。

    比如谁说过你不行?我妈讲的。

    然后再用卡迪尔坐标去破解。

    因为我以前做过什么事情,做的不好,所以自己不行。这又是一个因果关系出来了。

    在比如在什么样的场景下。

    我们凭借模糊的感觉和模糊语言,就觉得自己不行,当自己真正审视的时候,会发现这种想法的来源其实很可笑。

    用A与B的关系给破解掉。

    小结:

    重复旧的模式,只能带来旧的结果。这是脑子中很久以来形成的BVR,导致我们只能这样做。

    这三类会阻碍很多人拿到他生命的效果,让自己不幸福、不开心。我们应该把自己身上的这三类限制信念觉察好。

    作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9-06-14第3课《破框练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dkmf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