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小时候读童话故事,结局总是: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问妈妈,为什么所有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后来呢。妈妈对我说:找到另一半,组建家庭,人生就圆满了,幸福的日子一个样,没有什么好讲述的。所以故事总会停在这。
后来我碰到隔壁离异的阿姨,身边带着和我同样大的小女孩。小女孩问了和我相同的问题,阿姨摸着小女孩的头,用略带伤感的口气说:小傻瓜,家庭那里是结束,其实,结婚,生活才刚刚开始。
二,
父母年轻时进W城务工,后来接我和弟弟去读书,家里经济拮据,为了省钱,租的房子条件特别差,有时写作业写到一半会停电,下雨时会漏水,房子离铁路不远,半夜有趟夜班车,后来我习惯了火车的鸣笛声,但每次火车过时的震动,依旧会把我弄醒。我想现在容易失眠,准和那趟火车有关。印象最深的一幕,有次家里进了一条蛇,褐色的皮肤和墙壁极像,但眼尖的母亲还是一眼发现了,爸爸二话不说拿起叉衣服棍打死了它,它死的惨状我至今还记得,像一根被切断了的绳子,杂乱的摆在地上。
大专毕业那年,租住的房子发生了火灾,一场大火把一切烧得一干二净,什么都没有剩下。那时我就快要毕业,弟弟也找到了工作,父母肩上的担子没那么重。于是决定离开城市,回到农村。离开之前,爸爸特意带我回房子那里,残破凌乱的废墟上停着几知不知道名字的鸟,父亲望着那堆灰烬,沉默了很久,而我在回忆。后来,父亲叹了口气,说,走吧。走在酷热的天空下,回忆一幕一幕涌上来,我希望脑海里也有把大火,把这些回忆都烧掉。
毕业之后,我去G市工作,经过多年的打拼,努力存钱,加上父母的支持。终于在离单位五十公里外的二线城市买了房子。签下房子合同的那一刻。我有种完成使命的感觉。仿佛父母那些年在w城所受的屈辱,终于在这一刻得到伸张。
房子装修好后,我一个人搬了进去。由于隔的太远,上班需要两个小时的通勤时间。我只能周末回去住两天。但刚开始时,这让我幸福无比。
我最开心的时刻,就是周五晚上,茶几上摆着的零食和啤酒,躺在沙发上看文艺片,一个人静静享受时光的流淌。累了就回房间睡觉,明天不用上班,可以睡到自然醒。
后来,心情是一点一点开始变化,渐渐地,打扫房间时想着有人帮忙就好了,吃饭再也不愿下楼买菜做饭而是点外卖,看的电影从爱情片变成武打片。在空荡荡的房子里,我从书房走到卧室,从卧室走到客厅,从客厅到阳台,到最后无处可去,我开始感到孤单。
在W城里住房经历,让我从小就强烈渴求一所自己的房子,但真的拥有后,它并不如我所想象那样的美好,因为它缺少了房子被称作家的那个东西。
在W城时,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异乡人,因为在那偌大的城市,没有我的一席之地。后来在G市,我住在自己的房子里,仍旧没有归属感。那是一种漂泊无依的状态,是脚没有踩到实地的感觉。
三
我没有带任何女生去过我房子。也从不和人谈起它。唯一谈过的,是曾经最有可能成为它女主人的C。
那年,我们的关系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房子刚刚交付,为了散发气味,要空置一阵子。年底我们去见了彼此的父母,都挺满意,平时朋友也说我们是挺般配的一对,性格三观都合得来,条件也都不相上下。
那时,C经常拉着我去逛宜家,躺在样板床上,就让我对她说情话,她把新房的布置无一遗漏的想好了,还有模有样的画了设计图,她说阳台上要种栀子花,墙上要挂多啦A梦。连家电买什么牌子买哪一款都想好了。
她那么努力的规划未来。但没有注意到我对这一切不感兴趣。我们的感情没有任何问题,没有第三者,甚至连争吵都尽量避免。但仍然魔障般的分手了。分手时,我话说的很绝,一点挽回的余地都没留。
我唯一还记得是,我坐在G832的列车上,窗外的景色不停的倒退,在内心犹豫反复之后,终于在微信上把“我们不合适,分手吧”发了出去,长叹一口气,感觉内心那个特别大的包袱没有了。
我们那看似牢固的感情,其实地基很弱,就像一栋楼房,外面装修的特别好看,令人羡慕,但造房子的人知道,它很脆弱,遇到外力,很容易倒塌。
那时的我,有股隐隐约约的恐惧。但不知道它是什么。后来在见过那么多夫妻的日常之后,我才明白我所恐惧的,其实是日常。是那种确定性,是一切已经完成的结局。是婚后,将每天面对同一个人,重复同一种日子。
那时的我,还没有准备。也没有勇气。踏入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
后来,我又陆陆续续遇到过很多人,同学同事介绍的,自己参加活动认识的,还有父母亲戚介绍的。全都不了了之,无疾而终。
像一种诅咒,也像一种报应。我很难再全心全意喜欢一个人,很难再开始一段感情。所有的交往都是浅尝辄止。可能是受伤多了,学会了防备。也可能是书看到太多,太理性,轻易就看出对方的问题,我们之间的不合适,过早的扼杀了可能性。也可能是太理想化了,缺乏耐心,一旦遇到问题,挫折,就想逃,想离开。
我想用自己的方式去爱。可对方接收的却是:你所给的,不是我想要的,即使再多,也等于什么都没给。我固执的坚守自尊心,不肯委屈妥协一步,始终相信两情相悦,求导渠成的那种美好,可对方接收的却是:你很自私,不肯为爱改变,为爱牺牲。
有朋友对我说,你用你的方式不断碰壁。难道就从来没想过,也许不是你遇的人不对,而是你的方式有问题。
她也许说的对。可我改变了,那就不是我想要的爱情。就算我得到了,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四,
长期的孤单生活。让我对温情有种嫉妒般的渴望。
有时候,我就希望有这么个人陪着,仅仅是陪着,她不用懂我,不用接得上我的话,也不用和我一起做我们都喜欢的事。她在哪儿,对我就是种欣慰。
这可能是无爱的状态,也可能是至爱的状态。无爱的我不情愿,至爱的我遇不到。
近几日在家,闲着无聊,天天沉思,从老人和小孩身上学到许多东西。爷爷八十岁了,我和爸爸一起去四叔家看爷爷,我们三个人坐在一间房里,还有我的小侄女在旁边玩耍。可谓真的四世同堂。爷爷是身子埋进半截土里的人,回顾他八十年的人生,最让他引以自豪的,就是家族兴旺,从他一个人,发展出了一个大家庭。
这种观念实在不能让我接受。为什么生个孩子就能让人骄傲了。按照这个道理类推,人还不如动物,据我所知许多动物的繁殖能力,可比人强太多。
和5岁小侄女玩的经历,以及照顾小侄子的经历(仅仅一天),彻底颠覆了我对婚姻生活的看法。
小孩子都是活祖宗。她们的意愿全部都要得到满足,完全没有讨价还价的地步。刚开始时,我觉得他们肉嘟嘟的都可爱呀,时不时就想抱会他们,一天这样可以,时间一长,我的耐心就逐渐磨没了,小侄子饿了要吃奶粉,间隔为4个小时,没有吃的,他会哭个不停。他不管你半夜三更多么困,他要吃,他不管你此时正在吃饭,他要吃,他也不管你心情多么糟糕,他要吃。而小侄女会走路,天天缠着我陪她玩,不陪她玩她就搞破坏,不让我做手头上的事,大哭大闹。对此,我不能有任何情绪。没有任何办法。
不少人会说,这些都不难呀。这是当父母应尽的责任啊。这是最基本的。我想每个父母之初,都是怀着极大热忱和真爱去仔细耐心的伺候小孩子。可我们不能忘了,父母也不是照顾孩子的机器,他们也是有血有肉有情绪的人,当他们整天沉浸在孩子的哭闹中,当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陪孩子做那些幼稚的游戏。他还有自己的需求啊,他也想出去玩,他也想安安静静的呆会儿。
耐心这个东西之所以有限,并不是不想做的事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而是自己要做的事到了迫不及待的地步。(在家这几日观察到,弟弟弟媳还有父母包括我,对家中小孩子,没有谁愿意一直永远抱着他,都会有想把他甩给别人的冲动时刻,而且弟弟弟媳可能接触最多,厌倦程度最深,他们抱孩子时间是最少的)
但不管怎么说。耐心有爱的抚养孩子是每个父母的责任。这点毋庸置疑。我想说的是,不要把孩子想成一件多么浪漫美好的事情。要有足够充分的心理准备,去接受并习惯这种生活。(显然,我还没有这种耐心)
被关在家这几日,整日无所事事。起初,一家人还打牌娱乐,打发时间。不久就厌倦了。每天在家等两餐饭。吃完饭后,各自在自己房里里玩手机,爸爸妈妈刷抖音,弟弟在打游戏,弟媳在看电视剧,我在房间看书,声音此起彼伏,好不热闹,但我感到寂寞充斥着这栋楼房里的每个角落。
我们因缘分在同一屋檐下。我们少有深入交流。我们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我第一次感到疑惑迷惘。
家的意义是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