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诺贝尔化物奖得主公布了,和往年一样都是欧美人,亚州面孔是个日本人,国籍己不是日本人了,往年这个指标引起的反响很大,评论者很多,今年从关注的层面来看显然没有了往年的气象,这些现象如果思想一下其实也很有意义,如同一个人对于某些事情的敏感度不一样,触及到敏感的地方就会紧张,形成一种反应状态,周围同事对于打过疫苗的不同反应,比较说年轻人对于疫苗接种后的反应就突出一些,发烧,痛疼等反应,年龄大点的就有点迟钝了,大多几无反应,年龄段的不同也是人的一种不同状态,也可分作为两种完全不同现象,接种是个几乎是一个比较确定的内容目的的事情,接种者由于年龄段对于这个确定的对应的不同程度的反应,从现象上硬把它同往年的诺奖这件事放一起,诺奖是个年年都有的一个确定性的事件,中国人对于奖金的反应就是大致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基本上诺奖得主是欧美日学者,我们的情感质疑在于为什么没有中国人得奖,实质问题就在这里,所以每年对其期望里有一个想象,假没某个得主如果是位中国科学食。即使不是中国科学家.那怕是个别的国籍的中国人,这种期望许久了,年年都有,这几年对于和欧美关系因欧美的使坏原因,我们的现实压力大了,这种期望与年俱增,而且整个社会层面情绪共识中的这个地方也很重要。
从现象上看诺奖得主每年是个确定的事情,但是我们的期望是个变化的事情,因为每年的中国现状也是个变化状况,这种对于诺奖的认识也是变化的,去年的中国和今年的中国在时间轴上显然是长了一岁,对于诺奖谁得奖的敏感度也在变化着,反响的度也说明一种社会层面的现象。一方面是我们社会复杂性层面有些面相与诺奖现象同样重要,或者是年年有所失望的现象已经使敏感状态钝化了,或许在这种细分的社会阶层里这样的关注度依然如往年一样,可能可以分析出很多这样变化的可能。
总之从网络现象上看,我觉得这样的变化明显,至于这种变化的原因分析呈现,有无意义,可能更为深刻的分析才有意义,这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归纳,如果形成一种数据呈现,也可能说明一种现象规律,其实人们的思想驱动都是在意义上作为,意义有时都成了意识形态,意义被一种社会阶段确定的价值所定义,但是这种价值却在时空里却经不起考验,一时的价值在彼一时就失去了价值的意义,意义在我们的认知里那种感觉只是比当下觉得形而上的模糊状态,意义里那种绝对精神的理解,如果用辩证思维方式理解意义里那个上帝的粒子是什么,这种终极的东西离我们太远了,所以谈论意义都是彼一时此一时的意义,这里有个思维误区,我们谈论意义有时并没有针对个人,而是在谈论宏大的人类意义,实则在谈论的是道德,比如说有一种论调,世界从智商比较,以色列人和华人在人种中属于较高的,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的,无从知道,这样作为华人我们就可以想象,在智商这里可以论正我们华人在智识智能方面的所做的一些卓越的事情,诺奖也是一个方面的指标,这样从结果开始找原因,但是找到这个指标这里就不灵了,这让我们多么的心灵分裂,我们一方面相信自己智商高,而且互相以此作为谈资,却又在同一维度的比较上失落,而且还在坚持把一些现实现象作为一种可以证实自己智商高的证据,表面上看好像也有一种逻辑,但是经不起推敲,大多里面都有田忌比马之影子,智商高的这个判断本身就是含糊的,这种判断简化了事实,让人们的思维简单地判断了这种非事实的简化,避开了其复杂性的真实,其实是把思维的这种选择比较当成智商高的依据了。
上面是早上写的,下午想把它续写一些觉得想写没写完的内容,坐在这里实在不知怎么样接下去,而且好像内容里不知所云,觉得没办法续下去,还想着憋出些句子再湊上个千把字,坐在这里半个小时了,就这几行,而且早上想写的那种思路也找不回来,几次都有这种情况,早上写了个半截,没时间了或者有事情无法写下去,下午就接不上了,即使强使自己接下去,早上文字叙事的状态还只是处于半截,也只好作罢。今天又遇上这种情况了,就此住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