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出现各种不适,想要彻底改变这种亚健康状态,我意识到,睡眠问题必须是首要解决的问题。于是我很关注睡眠知识。真的存在吸引力法则,最近心里一直在想睡眠开关的事情,人要是像机器一样,能够有个开关,关机就能直接入睡就好了。于是就在机缘巧合之下,遇到了这本书——《睡眠公式》,这本书的作者:余周伟,是一名神经病学硕士,在知乎科普医学。
作者说,就算是偶尔的睡眠不足,也会造成短暂的认知功能下降及心境和情绪浮动。我观察后发现,确实如此,一次的睡眠不足至少需要2周时间去修复。我发现我现在的睡眠时好时坏。作者说如果是长期睡眠不足,则会造成更多的远期“并发症”,比如肥胖、免疫力下降和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等等。我现在特别容易变胖,体重一直在增加,睡觉时经常感觉心脏不舒服。
作者的提出的睡眠公式就是: 动力+节律-阻力=睡眠
一、动力是什么?
相信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困意,对了,就是困意,也就是睡眠驱动力,是一种内在的驱动你入睡的原始力量。困意越明显,你就越容易入睡。那么如何获得足够的睡眠驱动力呢?
很简单,你只要保持足够长时间的清醒状态就好。这背后,涉及一个叫作腺苷的物质。从你早上起床刷牙洗脸的时候开始,大脑内的腺苷就在逐渐累积,清醒的时间越长,腺苷累积得就越多,多到一定程度,你就容易犯困。在夜间入睡以后,我们体内腺苷水平就开始下降。随着睡眠时间的延长,睡眠驱动力也会逐渐下降,为第二天清晨的清醒做好准备。这一点告诉我们,白天最好不好睡觉,如果要午睡,时间不要太长,最好不要超过20分钟。20分钟以后人会进入深度睡眠,如果没有睡够1.5个睡眠周期,在任何一个时间点醒来,人都会难受。午睡时间尽量在中午,下午不再睡觉。
所以,要想晚上睡得好,白天要不然不睡,或者少睡。
二、节律是什么?
大自然有它的自然节律,日升月落,春夏秋冬。人体也有自己的昼夜节律,季节节律。人体自己的昼夜节律是什么?昼夜节律相当于一个24小时循环一次的人体时钟,它为身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制订时刻表,当然也包括睡眠。
在大脑中,有一个组织叫下丘脑,管理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下丘脑是个大部门,其中有一个聚集了大约20000个神经细胞的“办公室”,由它专门管理昼夜节律,这个“办公室”叫作视交叉上核,是昼夜节律的中枢。虽然视交叉上核自己定了一个时刻表,但不是准确的24小时,一般都比24小时长一点。青少年的大约24.3小时,成年人的大约24.2小时。为了与我们生活中24小时的节律相适应,内在的时刻表必须每天根据外面的时间线索来进行自我调整,其中最强的时间线索就是光线。
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昼夜节律,时间点可能都不一样,男女老少各有不同,这其实也说明了每个人都有自己需要睡眠的时长,比如少年儿童睡眠时长要长一点,老年人睡眠时长要短一点,成年人也各有不同。不仅昼夜节律的时长有所不同,时间点可能也是不尽相同的,比如有些人就是夜猫子型,它的昼夜节律与大自然的昼夜节律可能刚好相反。比如早起型人,可能尽可能与大自然的昼夜节律保持着一致。
昼夜节律对人体健康非常重要,如何维持健康的昼夜节律呢?早上起床时间要固定,多晒太阳,多做运动,少喝含咖啡因饮料,睡前减少光线刺激。
三、阻力是什么?
睡眠阻力有6大类,总结成6个字——境、行、身、心、药、睡“6把锁”——它们锁住了睡眠之门。
1.打造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考虑到夜间光线对睡眠的影响,建议你在睡前给自己营造一个尽可能黑暗的环境。同时还要打造一个安静的睡眠环境,睡前请关闭手机网络。睡前听舒缓的音乐可以提升睡眠质量。
2.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比如睡前不玩手机,不看电子书,避免蓝光刺激。(人在入夜以后,脑内的松果体会分泌较多的褪黑素,它的作用是帮助你入睡和维持睡眠。然而,光线会影响褪黑素的分泌,尤其是波长在446~477nm的光线对褪黑素分泌的抑制作用最强。而蓝光的波长恰好在400~495nm这个范围,所以科学家认为,蓝光对褪黑素的分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现实生活中,夜间蓝光的主要来源就是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所以夜间使用这些设备就有可能造成睡眠问题。)把困扰的问题写下来,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写下解决措施,把问题划掉。自己不能解决的也划掉,只能听天由命。冥想等等吧。良好的睡眠习惯很多,大家可以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好习惯。
3.关注身体健康。一些身体疾病也会影响睡眠质量,好的睡眠首先是有个好的身体,所以身体有什么不适影响了睡眠,请及时就医医治。
4.关注情绪健康。坏情绪,焦虑都会影响睡眠质量。而很多时候的坏情绪和焦虑大部分是我们的认知偏差造成的。纠正错误认知,重建正确认知,这个过程叫作认知教育。有了正确认知之后,再进行正确的睡眠行为训练,逐步找回优质的睡眠。在每次出现认知偏差的时候,有意识地修正大脑的想法。大自然有很多至今人类都无法破译的奥秘。承认自己的渺小,原谅自己的软弱,允许自己失败,可以让自己过得更好。没错,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让自己过得更好。消除焦虑有个小方法,计算差距,就是先算出你所担心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实际次数和概率,然后和你想象中的做对比。根据它们之间的差距,你会发现,所谓的灾难性想法其实都不太可能发生。对照这些数据,你会发现,你担心的事情其实是小概率事件,甚至是极低概率事件。只有把它们算出来,你才能真切感受到。如果只在脑子里想,你会夸大灾难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负面想法的时候,你就要否定它们。你可以告诉自己:根据已有经验,这些事情不可能发生,或者几乎不可能发生。
5.药。注意药物使用,比如安眠药、褪黑素等的使用。
6.睡。失眠、睡眠障碍、睡眠呼吸暂停等都需要就医。
四、如何重建床和睡眠之间的联系呢?要先从这6句话做起。(1)不困不上床,困了才上床。(2)不要在床上做与睡觉无关的事情(性生活除外)。(3)如果感觉越躺越清醒,或者很烦躁,请果断起床,最好离开卧室,等困了再上床。(4)如果回到床上后又睡不着了,就再起床,重复上述动作。(5)不管晚上睡了多久,每天都在固定时间起床,包括周末和节假日。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减少了躺在床上的无意义焦虑,切断了床和焦虑之间的关系;二是不浪费时间,把每一段清醒的时间都用在有意义或有趣的事情上,会让自己内心有满足感。换个角度讲,躺在床上睡不着也是浪费时间,还不如起来做点有意义的事。
五、睡眠效率。你真正睡着的时间占躺床时间的百分比,用公式表示就是:(睡眠时间÷躺床时间)×100%。最理想的睡眠效率是90%及以上,对多数人来说,如果睡眠效率小于85%,就说明睡眠效率太低了。
六、睡眠日记(在整个慢性失眠的治疗过程中,每天都要记录睡眠日记),日记中最重要的项目有:上床时间,关灯准备睡觉的时间,预计入睡时间,睡着后的清醒时间(半夜醒来时间的总和),起床时间。在写睡眠日记期间,在记录上床时间时是允许确认一次时间的,之后就不可以再反复看表了,所以,入睡时间及总睡眠时间这两项数据都是根据你自己的感觉来估计的,不过有数据表明,大多数人对自己睡眠时间的估计都很准确,误差为5~30分钟。
我记录睡眠日记一个月了,非常非常简单,就是睡醒后记录睡觉时间,睡醒时间和睡眠时长,睡不着的时候会分析睡眠阻力,睡醒后会简单记录睡眠效果,困不困。
七、 反向意念法。做法很简单。躺下后,关掉灯,保持环境黑暗。 睁开眼睛,尽量减少眨眼次数,同时告诉自己,不要睡,要撑住。过一会儿,你会发现你的眼睛很疲劳,很想闭上。这个时候,你可以闭一会儿再睁开,再次告诉自己,不要睡,要撑住。再过一会儿,你会感觉自己很难撑下去了,特别想闭上眼睛休息,这个时候入睡反倒比之前更容易了。反向意念法这种反向操作,可以把你从“快速入睡”的执念中解放出来。同时,持续地不眨眼会让眼睛变得很疲劳,这种疲劳自然会把你的注意力拉回到躯体感觉上,达到感受当下的目的。另外,疲劳的眼睛会驱使你闭上眼睛休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