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还有价值?初闻,除了感觉好奇,更深有触动!
《情绪价值》这本书,带给我新的认知,也收获颇多。作者罗斯·哈克曼,英国作家、记者。
《情绪价值》一书,以研究和数据为依托,从本质入手,深刻揭露出女性在情绪价值中的弱势地位的事实,不仅让我们清楚的了解形成的原因,更指出改变现状的道路。
女性从小被教育懂事,有礼貌,照顾别人的情绪,结婚以后,更是如此,对丈夫要有更多的理解和包容,对孩子要有更多的耐心。把丈夫及孩子的情绪放在首位,自己的情绪要压抑,否则,就会被评价为是不合格的女性。
从父辈的婚姻中,这一点更是清晰可见,作为90后的我们,父辈大都是60年代出生的人,印象中母亲承担了更多家庭的正面情绪,是情绪的引导者和承担着。
虽然很清晰的感受到母亲的不快,但她并没有表现出来,更是为了丈夫和孩子一再的隐忍。
作为他们的子女,尤其是作为女儿,母亲也是从小这样教导我们,应该为他人提供良好的情绪,哪怕是隐忍自己的情绪。
我们虽有时觉得不公平,但也觉得习以为常,所以未曾反抗。
一直以为这是作为女性,与生俱来的能力和“本分”。
然而,并非如此,我们只不过是被一些所谓的“思想”绑架了,如:好女孩是为他人而活的,除此以外,这也是父权社会下女性被规训如此。
好女孩是为他人而活的,作为好女孩应该亲切,顺从,谦恭。对于女性在情绪方面要求特别高,更有甚者,好女孩应该慷慨的为他人而活,更是心照不宣的认为,不可以庸俗的索取金钱。否则就成为了坏女孩。这已不再是单纯的情绪劳动,是如果做不到就会得到警告或者更多的惩罚威胁的情绪劳动。
关于这一点,女性在择偶时,对对方有经济方面的要求合情合理。婚姻,是双向要求,而不是单向要求。
其次,在父权制度下,女性为了生存,提供情绪劳动,以展现其价值。并且代际相传,从未认为这是一种劳动,并且是有价值的。
现代社会中,情绪价值是一种非常值得看见的劳动,尤其是在婚姻中,但情绪劳动不应该成为女性的负担。
在婚姻中,女性应该先学会爱自己,爱自己,才能更爱别人。就像约翰逊所说的:双方越关心自己的需求,越照顾自己,这段关系就越好。
同时,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为自己的需求负责,不要背负别人的情绪。
情绪价值作为一种劳动,是有价值的,并且值得被看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