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特别开心看了Justin现场直播《我是怎样写一篇英文随笔的》,其中的干货和亮点实在数不胜数,太值得我去好好消化。直播结束后,我看着自己这满篇的笔记,一边想着如何尽可能将这些知识点化为己有,一边决定换一个思路写写复盘。
Justin提到:我们写作时首先要达意,再逐步追求简洁、精准、生动、形象,甚至好玩。
这一点对我非常有启发。语言本来就是用来交流的,无论是写作还是口语,表达清楚,让读者或听众理解我们的意思才是首要的。所谓的长句和高级词汇,也不能为了用而用。否则用得不对、不当或生硬,反而让句子或文章看上去很古怪。所以用对是第一步。当我们心有余力时,再进一步挑战自己,把英语用得越来越地道、有趣。
写到这里,我不禁联想到昨天上午和Eric聊到的应该如何学习每日一词并练习造句的话题。
因为随着每天的造句练习,我愈发困惑:字典上或是每日一词的例句全是非常简练和基础的句子。于是刚开始我也有样学样,把自己想到的场景套用在这样的句型中进行造句。而纵观社群中小伙伴们的句子,尤其是较高阶的英语学习者,他们常常能融会贯通地通过一个词,写出一个小段落来,场景也非常丰富。相比之下,我开始质疑自己的造句方式,这样写句子是不是太“小学生”了?如此练习怎样才能有所进步?
而且,现在每天都有几百人参与造句,即使Justin随后会进行点评和讲解,更多的也是应该是针对大家共有的问题。没有逐一的反馈,我该如何确定自己每天的造句是正确的,这种学习方式是有效的吗?
针对这些问题,Eric给了我这样的反馈:
首先,为什么要学每日一词?Eric和Justin又是如何选词的呢?
他们根据自己阅读《经济学人》和原版书时的所得,把这些经典、地道的小词挑出来。然后参考书中和字典里的例子,再结合当下的热点时事,形成了他们在每日一词或每周一段中的例句和例文。
因此,仿写本身就是一个捷径般的好方法。当我们还无法驾驭自己编造一个整句的时候,切忌不要想当然地瞎编,而应该是去读例句,然后换词换场景去仿造。例如每日一词中的shift,我们通过讲解学到了它类似于change的意思。而柯林斯字典中有这样一个例句:Attitudes to mental illness have shifted in recent years. 那么就可以套用这个句型去换场景仿造,例如,Attitudes to tattoos have shifted in recent years.
如此这般,我们先确保自己写的句子是对的,即自己给自己反馈。从写对一个简单句开始,再去追求多和深。更重要的是,这样学习我们就将一个地道的小词和表达收入囊中了。下次遇到想表达类似的情况,就可以水到渠成地用出来。这就是有效输入。随着有效输入和积极词汇日积月累地增加,当脑中的“货”越来越多,输出时就越有资本信手拈来。
此外,不要庸人自扰。根本没有“小学生造句”和“高大上的词汇”这样的概念。
想想我们平时用中文,会因为自己写了一个简单句而质疑自己像小学生一样吗?同样的道理,多想想自己日常说话或写邮件时会怎么用这个词汇。可以做到在需要用的时候把合适的词清楚明了地用出来,就很好了。相反,用自己在实际中根本不会用到的方式去造句,又能有什么效果呢?的确如此,真正日常用英语(实战)的时候,关键时刻想得最多的也首先是没有歧义地表达清楚。追求锦上添花也得先有站得住脚的根基才行。
Eric突然问我,你现在能脱口而出背下来的东西有多少?“传道、授业、解惑”的英语怎么说?
我发现自己可以成段背诵的文章几乎没有,即使是当时练习语音时读了上百遍的A Puma at large, A private conversation 和 On the teacher,也难以做到脱口而出。平时读到的好词好句,那些自以为学到的东西,一段时间过后不用,自然也像狗熊一样地扔掉了。
《师说》英文版中传道、授业、解惑的表达是propagate the doctrine, impart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resolve doubts. 可即使不记得原文的表达,“敢说”也是很重要的。用自己的话、用最简单的方式先说清楚意思,这是一种态度和能力。我大概只有站在Toastmasters的舞台上,或是单独和一个完全不会中文的老外说事情时,没有了任何拐棍,必须要表达自己,被逼无奈之下才能开启这种敢于胡编乱造的极力表达模式。其实“说的时候大胆说,下来把不确定的语言点认真查。”要有这种的精神才好。
昨天的学习,对我来说收获巨大。我相信“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的道理。而Justin和Eric带来的这些“渔”的启发,必将在我以后的学习中帮上大忙,为自己打来更多的鱼。希望自己能一直做一只会学习的馋猫,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