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红月亮:(编辑:卢卢人文社科教育
吴文才:育人三忧之家庭教育——在包办中缺失

吴文才:育人三忧之家庭教育——在包办中缺失

作者: 东吴学园 | 来源:发表于2018-05-20 22:10 被阅读147次

     家庭教育:在包办中缺失

    无锡市蠡园中学   吴文才

    包办者最大的问题是他并没有感觉到自己在包办而依旧在辛苦忙碌之中忘我地去包办着,包办者在习惯于忙碌和付出的同时,必然使被包办者(孩子)习惯于接受和享受。惰性作为人的天性和本性之一,应当让它在自主与勤奋中受到限制乃至于萎缩和退化掉。可是,由于包办者的不懈努力,孩子的惰性被超前唤醒并得到激发与催生,像肿瘤一样膨胀,甚至由良性的演变成恶性的,吞噬了孩子的上进心和进取心,且难以通过教育得到化疗。

    怎样的行为才算是包办,这是首先要明确的问题。

    在家庭教育中,包办显然是带有贬义的,因为我们实施教育的对象是孩子。包办和生活关心照顾之间如何界定呢?这是首先要明确的问题。

    其实,包办从教育的角度来讲,是指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成人忽视孩子作为一个学习者的主体地位,采用包揽或代替的方式使孩子部分或者全部地失去了亲身体验和学习的机会,对孩子知识和经验的学习,意志情感的培养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甚至巨大损失,这样的教育行为就是包办。

    我们反对包办,就是让孩子成为生活的主人和学习与实践的主体,唤醒他们独立意识,激发他们的自觉性,培养他们的独立个性品格,这是成人与成才的基础。

    事实上,孩子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来到这个世界上,其天性大都是追求自由和独立的,这是自然赋予的生命的本能,其中蕴含着巨大的我们至今尚不能预知的发展潜能,只是不良的教育方式与环境使他们的天性被扼杀了,而潜能也因得不到及时开发而萎缩枯竭了。

    在诸多的不良教育方式中,包办以其普遍性、恒常性和隐蔽性而不容忽视,尤其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是教育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1.普遍性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包办之所以表现得更加普遍,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传统的家庭观念中我们很注重整体,即集体本位。每一分子,包括孩子,只是家的一部分,其思想和行为必须派生于家,从属于家;其身体与心智脱胎于父母也只能从属于父母。生活中,父母有意无意地认为我和孩子没有你我之分,孩子本身就是我的;这方面和西方国家的重视个体独立的观念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体验和想法从其萌芽阶段就被忽视着,何时能引起关注就取决于父母的观念和智慧了。其二,现代中国的家庭结构使包办普遍性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当代中国的家庭结构可概括为“421”,“1”代表一个孩子,“2”代表父母,“4”代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六双眼睛盯着一个孩子,六颗心想着这一个孩子,几乎都有全力以赴的决心、意志与行动。在缺少对独立品格培养认同的氛围中,要做到不包办代替而使孩子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可谓难上加难。

    2.恒常性

    如果说普遍性是从整体出发在范围上来探讨的话,那么恒常性则是从个体出发在时间上来分析的。

    恒常性所揭示的是,包办作为一种不良的教育方式,是贯穿于教育过程中的。过程决定结果,有什么养的教育过程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如前所述,包办既然来自于一种传统的观念,一定家庭结构对孩子的“爱”的行为,就自然恒久地贯穿于孩子成长的始终。越是在孩子成长早期,包办的影响力就越大,因为此时是独立个性和自觉习惯形成最关键时期。

    3.隐蔽性

    隐蔽性则是体现在普遍性和恒常性之中的一种特性。所揭示的是,包办行为在家庭生活中不容易被自身感知和他人察觉,于是就这样普遍地存在着,恒久地影响着。一方面,对孩子的养育过程和教育过程虽然要求不同,但它们是孩子成长中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这样就使生活上的关爱与教育上的包办行为很难区别。在家庭生活中,即使父母有培养孩子独立性的观念也只能凭个人的经验去掌控。而每个人经历与经验、知识与阅历不同,人一般不可能超越自己的经验去解决问题,包办行为或多或少地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研究的成果很难变成具体的操作方法被普及到家庭中,父母对经验的改造和相关知识的学习能力又有很大区别,对孩子成长的规律认识的深度不够,对包办行为危害自然认识不足,主观上不想改变原有的习惯,人在摆脱自己的原有的习惯之前是不容易接受新的理念的;同样,新的理念在进入和改变原有的思想结构前,不良习惯自然被维持着。因此隐蔽性是和成人的知识、经验、思想、习惯相关联的,而这也就使包办问题的解决成为家庭教育最大的难题之一。

    说起包办的危害,主要来自这个“包”字上。如前所述,不加区分地盲目去包揽代替,忽视孩子作为生活的体验者和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本来是孩子能做或者是引导后可以做的事全被父母或其他成年人包下来,理由经常很直接、很简单,如:孩子太小,做得太慢,容易出错,怕累着等等。生活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真实的大课堂,她们是这一课堂上学习的真正的主人;生活中的事,是孩子学习的载体和机会。对于成人来说是任务,对于孩子来说恰恰是学习,我们包而办之,就等于把孩子赶到了课堂的角落里甚至是课堂之外,对孩子的教育和今后的成长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

    包办的危害是随处可见的,这里围绕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今后的学习,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探讨。

    1.体验和经验

    孩子是未来生活的主人,今天他们在亲历中去真切体验生活中的事物、现象,在困惑、错误与成功中去思考,去历练。比如让稍大一点孩子去洗碗,大多数父母是不情愿的。一方面舍不得孩子干脏活,另一方面认为不值得,不如去看书,做作业更划算。于是孩子不知道放多少水才节约,不知道放多少洗洁精,为什么同样洗洁精温水会比冷水效果好,油腻被清除的过程、感觉、原因他们都体会不到。

    将来即便学到有机化学的知识,除了方程式和符号外他们一无所获,难有源于生活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当然更感受不到父母操持家务的艰辛和学习时间与条件的宝贵,它比任何感恩教育和学习态度的教育都深刻:基于责任的珍惜,基于珍惜的热爱,才是真实性的成长和教育。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应不失时机地去体验并积累生活的经验,这也是认识世界和真理的开始。

    2.智力与体力

    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在有意无意之中,对自己孩子的包办,不仅要代其“脚”,还要代其“脑”,觉得只有这样才算尽责,才觉心安。曾有这样的说法:勤快的妈妈懒惰的孩。其实这样的妈妈,其勤快是盲目的,缺乏理智和长远眼光的。一位习惯于把会走的孩子抱在怀里背在身上的母亲,不仅代替了他的的脚,还时常地代替了他的手,熟练地为他穿衣穿鞋,麻利地为他收拾玩具,等等;代替了孩子的脑去想本该他自己思考的问题,突出的表现是喜欢命令他如何如何去做,至于为什么这样做和怎样做更好,孩子没有机会去想;至于在错误中深刻地学习,就更没有机会了。孩子肢体运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受到严重的影响而家长却浑然不知。

    孩子懒于动手,懒于思考,正是母亲所谓“勤”的后果。

    3.情感与意志

    情感和意志不是凭空产生的,更不能靠空洞的说教硬灌入或栽入孩子的头脑中。它们源自于生活并建立在孩子真实的体验和经验的基础上,且通过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思考才得以萌生、发展与成熟。而我们在情感和意志方面的教育显得苍白的主要原因,正是说教居多而体验不足,没有体验的情感和没有锻炼的意志,都是空洞的。孩子在认真打扫室内卫生并精心地摆放好花瓶后,才能真切地感受到环境之美和劳动之美;在难题圈子中百思不得其解而后陡然有所悟并豁然开朗时,才会享受到思考的快乐并乐于思考;在直面困难而被困难所困却百折不回时,才能培养其坚定的意志。所以,对孩子,该放手时就放手,关键处给予必要的指点而不是盲目地包办,从教育的意义来讲,可谓至关重要了。

    综上所述,包办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学习与发展的诸多方面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而且这些危害一旦成为事实,是不能逆转难以补救的。特别是有些害处在孩子以后生活中还将被放大,影响其一生。因为包办使孩子的主体性被取代,主动性被压制。从而使教育走向成功的关键条件——独立,就这样被扼杀在形成和培养它的关键期之中。

    包办给孩子造成的危害,也正是包办这种教育方式所导致的孩子后续发展的基础与前提条件的严重缺失,这是包办者最不希望看到的,甚至最不愿意接受的。因此,对包办的心理基础有必要进行一番探讨。

    其一是怕犯错

    其实,由包办这个“包”字来品析一下,就很能勾画出包办者的心理状态。为什么大而全之唯恐有一点纰漏地去“包”呢,就是怕出错。一方面怕自己一时的差错或没有尽心尽力给孩子造成损害,这是家长最不能原谅自己之处,所以再苦再累再烦再难,也不能有所疏漏,这样才对己心安,对子无愧;另一方面怕孩子犯错,而且对孩子出于本能的探索、冒险所犯之错常常表现得不够理智,“包”得越卖力的家长越是如此。其中缘由也并不复杂:其一,包之越严越密,和孩子之间的心理反差就会越来越大,于是责之曰:我为你操碎了心,即使你没有什么的优点也不能总出错呀!殊不知,这错误都是“包”出来的,而且以后会越来越多,随着年龄的增长,改起来也越来越难,甚至连改的机会都没有了。其二,丑化失真与美化失度。按理说自己的孩子自己最了解,可是由于感性的成分太多,主观的色彩太重,本来孩子犯错是正常的,甚至是教育的良好契机,被情绪所左右的家长却因失望而丢失了适时引导的机会;同样,对孩子突出表现的鼓励也需要理性和分寸,表扬和美化的失度同样会让孩子自我评价的客观性迷失,造成他们在思想、行为的把握上产生新的偏颇。

    我们对错误缺少一个客观的、理智的和科学的态度,其根本原因是教育者的心理、思想和经验尚不够成熟的缘故。

    其二是溺爱

    如果说怕犯错来自于包办者一种比较理性的判断和选择的话,那么溺爱则是一种感性的直接的表现与表达。

    爱自己的孩子,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正是由于至深至广的爱,我们才会关心他的将来而教之成人成才。爱的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力量,甚至是力量的源泉,而溺爱同样也是包办者真实的强烈的爱子之心的表现,只是情感多于理智而已。

    溺爱的问题在于采用“溺”的方式去爱。“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意项:①淹没在水里;②沉迷不悟。就包办者而言,缺乏理智的爱,对孩子的理智也是一种淹没,它始于成年人的沉迷不悟。因为爱他而深深地痴痴地爱着他,以至于沉迷其中,不悟这爱也是一种教育。而孩子呢,被淹没在父母及长辈的爱河中,忘乎所以,不辨是非,把父母在包办中的一切操持、辛苦和汗水都视为理所应当的事,自己所享受的一切和自己的手足一样都视之为一种天然的存在而难得珍重。

    感恩、怜惜、珍重、孝道和责任感都在这充沛的泛滥的爱的浸泡与冲刷下淡去了,流失了。而包办者仍旧毫无察觉地在为着无私的爱而忙碌着。

    其三是缺乏生命意识

    教者要有一种鲜明而又强烈的生命意识,珍爱生命,按照科学规律去培养生命,让生命获得健康和幸福。

    包办者在辛苦和忘我的忙碌之中,对自己可爱的孩子的教育方式缺乏生命意识,处于非生命意识状态。

    孩子是稚嫩而又鲜活的生命,其幼小的躯体之内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能。主动地生长,积极地模仿和学习是他的天性,追求独立的个性和自由的思想是其本能。我们只要顺其自然,运用智慧,创造环境,引而导之,尊重其成长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教育就会变成很快乐,很自然的事。我们过于辛苦甚至痛苦,是由于我们破坏了教育规律和生命生长与发展的规律所致。

    包办者把孩子当成静态的物,以为包得越多越安全,越没有过失。而孩子在时时刻刻地变化着,寻求着主动做事和自由表现的机会。我们只能去引导、规范,而不能取代和限制他。家长却还错误的认为爱给予得越多越好。其实对于生命的成长而言,爱如春雨,虽然可贵,但要适可而止,过多过滥,不仅不利于其成长成熟,反而还会造成灾难。同时,生命的成长历程中,每一种能力和品质的形成都有产生和发展的关键期,一味地包办就会忽视成长的关键期而错过教育的良机,其后果无法逆转和补救,势必造成终生的遗憾。

    缺乏生命意识是包办者违背教育规律的根源。

    综上所述,在家庭教育中,包办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是诸多问题中的主要问题,是各种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包办惮于自身有所疏漏,却造成了孩子独立自主个性与健全人格培养的缺失,给孩子在学校自主学习和步入社会独立发展造成了难以补救的缺陷这中人格缺陷不容易被察觉,因为它是在此后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地显现出来的。唯有深入反思和长期细致观察才会感知有关现象和问题的前因后果。

    �*�5�t�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吴文才:育人三忧之家庭教育——在包办中缺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dtx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