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到群星学校参加了活动——小、初、高语文“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
![](https://img.haomeiwen.com/i4630156/c9188289db59521d.jpg)
一看这名头,是不是就觉得很新鲜呢?小学、初中、高中,三个不同年段,如何开展“同课异构”?让人很是充满期待呢。
三堂课,三位老师,共同执教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第一堂课,小学五年级,聂zhong宇老师。以朗读为抓手,运用个读、齐读、师生交错读等形式,带领学生在朗读中品悟诗歌内容,感受诗圣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第二堂课,初中,王同全老师,抓住项目化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品读了作品之后,录制音频,完成对作品的赏读。形式新颖,创新意识强。
![](https://img.haomeiwen.com/i4630156/d242cf4e0d6dc5a0.jpg)
第三堂课,《品杜甫,读圣心——杜甫诗歌品读专题》高一,董昭威老师。
以《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为切入口,延伸到杜甫的其他作品,展开群文阅读。
![](https://img.haomeiwen.com/i4630156/cef632e871983987.jpg)
总体来说,三位老师的教学,贴合各自年段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角度朗读、赏读、品读《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感悟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而不同”,其之谓也。
虽三个年段,三个梯度,三个层面,而同样都在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又各有千秋,各得其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春风骀荡,博慧创新。跨段展示,“群星”闪耀。语文大同,幸甚乐哉。
一点点不成熟的看法,或者说,不靠谱的想法:打乱小初高的次序,王老师、董老师调换一下,这样,将三位老师的课堂理解为一个整体,好像最后整出来一个作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