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自己不是很感兴趣,看完各种公众号推荐后,有些心动,刚好七夕,应景一下,前去看电影,算是今年第一次进电影院。因为是银幕作品,手头也没有影像,只能凭记忆写影评。
开头一条河一道桥,两种世界的刻画,给人一种戏剧的感觉,强调荒诞感,左边是注定结局的士兵,右边是歌舞升平的租界。导演也卯足了劲,在刻画战争中的人物群像,谢晋元、朱胜忠、山东兵、上官志标属于四个正规兵与长官的代表,谢晋元是整个四百人的精神旗帜,灵魂人物,整体四个人形象都比较正面。
老算盘、羊拐、老铁三个人完全不同,老算盘属于文职,一心想要跑,羊拐本身是当兵的,能力比较强,老铁就是一个懦弱的男人,端午、小湖北两个小孩,端午是哥哥,经历了从想逃跑到被山东兵感化的过程,小湖北受小七月照顾,逐渐成长。还有右岸租界上的中国人,做慈善的杨惠敏,身上包着国旗游过河,开赌场的蓉姐,和她的弟弟刀子,冒着生命危险,把电话线送过了对岸,教授在这边隔岸观火,最后忍不住拿起枪在家门口帮忙,方兴文最开始作为汉奸,向日本人提供信息,最后拼命也要捡回羊拐托付给他的一块布。从戏剧的层面,做到了各个主角配角的清晰刻画,抗战时期上海人物群像图,算是基本完成。
所有的演员都说方言,有的方言被作为当地使用者的观众听起来十分别扭,但是用上方言和不用方言的效果截然不同,不同方言的交织才能营造真实的场景,这部电影最抓人的地方也在于真实,战争场面拍得好,开始打仗,没有慢镜头的煽情,都是一句话的功夫,说话者可能就被炸死了,脸就被炸没了,被一枪崩了,最大限度的迫近真实,让观众感受到残酷,剖开战争最残酷的一面,即无差别的突然死亡,这会让观众再次感受到真实,与观众对于战争的认知重合,语言的熟悉感也加重了画面的真实感。
但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完全破坏了电影的完整性,过度抒情的场面也有。从头到尾贯穿的白马,甚至人都走了,马还在欢快地奔腾,可能很多人对于战争的认知是战争时期,如此困难的时候,只顾得上把马剥皮炖了,好好吃一顿,而不是留着它,让它象征着一种希望。小湖北两次望着对岸的舞女,都拍了联想到哥哥端午骑着白马大战敌军的场景,这个场景和战争之间完全割断,非常奇怪的设置。还有对外国人的过度脸谱化,都刻画成坐山观虎斗的角。杨惠敏送国旗这一段,前情交代太少,包括刀子送电话线也是,很多观众并不了解这段历史,看起来的时候观感并不好。垃圾桥是否能通过以及苏州河能否游过去的程度,完全取决于剧情需要。升国旗的场面过于煽情。
后来专门去听音频,想了解故事的结局,如果不是一部主旋律电影,其实它可以简化中间的一些内容,把结局拍出来,谢晋元的结局,包括被带到太平洋岛国去做劳工的人的结局。这并不妨碍他们的伟光正,只是更能凸显出世界真实的残酷。
看完很感动,为那些被逼到生死绝境,仍然选择相信并且践行自己信念的人而感动,在被放大的利益决断面前,克服了恶,选择为某个东西而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