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建刚老师的阅读课是指向写作的,我一直很喜欢。
今天读了《指向写作——我的9堂阅读课》中的第三堂《水》、第四堂《陶校长的演讲》,每一堂都让我大开眼界。
《水》这一课,管老师抓住下雨天洗澡和一勺水淋澡这两件事对比着领学生体会小小说中的“我”怎么以乐写苦,“下雨天洗澡”是典型事例,而“一勺水淋澡”是新鲜事,一略一详共同表现中心。更重要的是,在管老师领学生发现这“一勺水淋澡”的特写镜头如何突出中心中,就把写作技巧挖掘出来了——怎么把几秒钟的事写出读上几十秒的文字。水从头顶淋下来,滑过“我”的脸、脖子、胸、背、大腿、膝盖,作者却是用了三个滑过——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三个“滑过”一步步来写,在文字里滑得就慢了,接下来写内心感受“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水在文字里就停止了。这一特写镜头,管老师领学生分析得太好了,既引领学生体会了详写部分的精彩,也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体会怎么把短时间快速发生内的事拉长拖慢。很喜欢管老师的“当你写了外部世界后,转而写内心的感受、内心的世界,外部世界就能神奇地停住了”这句话。这堂课,管老师一个“特写、分步”,就把阅读带向了写作。阅读指向写作,并不一定当堂阅读了当堂写个片段练练啊!
《陶校长的演讲》一堂课,我觉得管老师上得最精彩处有二:一是四问的结构和关系,一是演讲稿文体的演讲性。
课文条理特别清晰:每一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四部分结构相同大家肯定都看得到,但是四问的关系却不是人人都看明白的,管老师引领学生把“身体健康”放第一、“道德品质”放最后的原因讨论明白了,并从实例中引领区分“公德”与“私德”,这是典型的思想教育润物无声。在分析四个问题时,让学生从老师的引领中知道陶校长的每一问每一步都是故意安排的,整篇文章充满了故意,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觉到“想好了再写”。
利用演讲稿走向演讲。这是一篇演讲稿,管老师领学生分析完内容和结构写法,并没有结束,也没有泛泛地交代一下演讲注意事项,而是顺势而导,就把这篇课文当做演讲稿,领学生站在陶校长的角度,一步步地现场演练演讲时的语速、语气,演讲时怎么加身体动作、手势,怎么面相观众,怎么和观众互动,让学生现场从不会一步步走向会,从不敢一步步激发到敢。文体不是说出来的,而是管老师领着学生在一步步练习中感受出来的。
读管老师指向写作的阅读课,震撼!开眼界涨知识!更重要的是上瘾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