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大三,我们很自然会对前方的道路感到好奇,畏惧和迷茫。班长昨天问我:“现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那么火,以后我的研究方向是不是也应该是这些呢?”确实,当下科技的导向,与我们接触最多的应用,无不跟智能、大数据挂钩,让我们不得不忧虑:如果我不投身其中,是否就会被时代抛下,像一颗被人无视的沙子,在某个角落里静静地躺着?
我认为不是。大千世界,各个领域皆有其高深之处,或许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能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所认知,可是真正发挥作用的,依然是各个领域综合的作用,难道说,化学、生物、农林等等就天生比IT弱上一等吗?不是的,我见到过很多化学博士,生物博士,他们依然在自己的领域内孜孜不倦地探索着,他们所做的依然是前沿的工作,有着对人类社会深刻的影响。那些我们认为发展滞后的行业:电力,建筑,乃至我们的专业——通信工程,它们依然有其精深之处,有着美妙不可言的魅力。以前有个学长说过一句话,让我耳目一新:未来不可知,行业大趋势,是不会影响顶尖的人才的。只要自己肯下功夫,做的是自己喜欢的工作,我觉得什么专业都很有意义。
最近读到一本书——《你要如何衡量自己的人生》,是哈佛大学一位教授所写,他把如何使得自己更加幸福的理论总结了下来,其中第一部分的内容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人的工作满意度往往由两个因素来决定:基础因素(金钱,待遇等)和动力因素(是否有成就感,是否觉得自己工作非常有意义)。基础因素保证我们不会对一个工作产生不满的情绪,但是动力因素才是决定我们是否会爱上自己工作的关键。我更看重后者,假设条件是我不会为温饱而忧虑,那么为何我不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更开心快乐的职业呢?
这里需要澄清,开心快乐不代表吃喝玩乐,而是觉得每天一想到去工作就会很开心,打个比方,我的大学数学分析老师,她从小的理想就是当老师,她觉得每天来上课就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虽然她是在工作,可是她已经把它当作了生活,她爱这份工作,说句题外话,我们也很爱她。
前头说的,是让我们打消一些顾虑,勇敢地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或许一开始我们并不知道我们是否喜欢,那不妨去试试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班长略有所悟,但进而又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未来决定了某一方向,比如想做一个java工程师或者某个编程人员,那我们大学学的信号处理,信号变换,电子电路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个问题很尖锐,直指大学教育的根本,我们究竟是为了培养一个什么样子的学生?是一定功利性去学未来能用上的东西,还是让学生接触多方面的知识,但未来却不一定能够用上呢?
学习这些看似未来用不上的信号、电路其实是很有意义的。从我个人角度而言,我希望更多地去了解这个世界,世界缤纷多彩,不是java编程或者某一专长能够一言以蔽之的,我不希望未来在给自己的孩子讲述手机的原理时,只能告诉他/她,这个程序是通过java编程得来的,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情。我希望告诉他,手机启动一个程序的时候,手机上的操作系统会执行一条一条地指令,这些指令本质上是存储在手机内部的内存里的,从物理的角度看,这些指令是0电平和1电平组合而成。如果这个程序有通信的需求,那么指令执行完毕以后,会产生相应的信号,通过天线发射到基站或者路由器,当然,产生信号的过程相当复杂,有编码,调制......
所以本科学习给我们带来的是对一整个系统的认识,或许未来我们只可以从事系统中一个部分的工作,但我觉得,只有我们对系统认识了,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工作在整个系统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有什么样的地位,从而让我们更有激情地去工作。
再者,从功利的角度来谈,一个团队的leader必须是有系统认识的,只有这样,他才能知道完成一个系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比如一个手机的生产,他需要知道,他得找能研发芯片的人才,得找懂得设计电路的人才,得找会编操作系统和软件的人才等等。那么如果他只懂得如上技术其中之一,他是做不来leader的。
这些思想是我在和班长交谈的过程中迸发出来的,以前我也没有如此总结过,只是我本质上对自己生活不挑剔,比起金钱,我更愿意做自己喜欢的工作,陪自己喜欢的人,和自己有默契的人合作,于是才能在交谈中把如上的想法作了语言描述,所以这些观点并非一时想出来的,而是由来已久。
可能未来我会被现实所打击,让我吃到苦头,因为这些想法还只是我未踏入社会之前所想的,但我愿意用自己的行动去验证它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