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人人都能拥有,幸福不是自欺欺人
很多人看到标题以后会不理解,幸不幸福虽说不一定由金钱决定,但怎么都算是个客观事物吧?如果人人都能拥有,由于人人情况都不同,那不就变成主观事物了,这跟自欺欺人有什么区别呢?
不,这里要阐明两个观点:
首先,幸福的确是个主观事物;
其次,自欺欺人的认定并非跟主、客观有关。所谓自欺欺人,只有在一个信号明明被接收到,已经确定了刺激和反馈之后,却被人用主观意志进行强行扭曲,才能称为自欺欺人,而跟信号本身的刺激和反馈是不是符合别人认定的客观事实,是没有关系的。
比如你的手指被门夹到,明明是疼的,你非要说一点也不疼,这就是自欺欺人。如果你真的认为不疼,我再多夹你几次好不好?你可能就不肯了。
所以自欺欺人有个特点,那就是,大脑在潜意识里是很清楚的。自欺欺人只是暂时性地对自己进行麻痹,并不意味着能够骗过自己的深层意识。
但一个多数人认为很难吃的东西,有一个人说很好吃,这就不一定是自欺欺人了,因为他可能真的认为很好吃,你再给他吃,他的确还吃,而且乐意之至。
所以一个人从主观出发的任何反馈只要符合自己的深层认知,对他来说就是没有问题的。
幸福的主观特点跟自欺欺人不同,它并非由即时刺激反馈产生,而完全是通过比较的方式由大脑营造出来的。当然,不幸也是如此。有人可能会问,如果一个人不幸残障了,难道也能把不幸变成幸福吗?
那是当然。
幸福的唯一来源就是比较!
我们的大脑拥有丰富的想象力,甚至可以想象出现实世界不存在的东西,但要让我们将抽象的感受和氛围绝对性地具象化,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为人对于大多数事物的绝对值其实并不具备多少感受。
比如你要买个苹果手机,7000元,到底贵不贵呢?你得借助跟其他手机品牌产品的对比,得借助跟其他数码产品的对比,才能产生一个相对的感受,否则你是根本没有概念的。
再比如他出生时就是个盲人,他对于这件事其实刚开始并不会那么在意,只有当他知道了大多数人都是可以看见的这一事实后,才会感受到失落。
因此,当我们要告诉自己一种抽象感受的时候,比如幸不幸福,通常需要借助比较的力量。
比较这回事注定是有参照系的,而参照系则是没有固定标准的。
关于幸福的比较,通常来说有两个维度。
跟他人比较这是我们最常见的幸福和不幸的来源了。
为了更直观地表示,我用一个虚构的小张的例子来解释。小张是一名普通的北漂,到了北京五六年,一直想在北京安身立命,为了买房的首付还要打拼积累。随着公司里不断加入新的北漂,小张渐渐成了“老资格”,看着年轻同事拼命工作却只能“月光”的窘迫样,再想想自己的首付就快有了着落,小张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不过,隔壁办公室的小王却让人不爽。他家庭环境优越,有父母留下现成的房子,小王平日里吊儿郎当,一发工资就花天酒地。小张一想到自己哪怕付了首付,今后也要面对几十年的巨额贷款,再看看小王整天嬉皮笑脸的样,恨得牙痒痒。
不过恨归恨,先天优势也是没有办法的。小张暗暗下决心,要用努力抹平先天差距。
于是小张每天更加勤奋工作,终于在年终的时候得到了双倍的年终奖,首付的任务突然提前完成了。
拿到年终奖的晚上下着小雪,小张站在天桥上,望着前方暖黄色的灯光星星点点,心里也是暖暖的。马上要拥有自己的房子了,给老同学打个电话吧,顺便约出来吃个火锅,也学人家买单一次。
老同学一听说,对着小张一阵祝福,说得小张幸福感爆棚,不过随后却隐约透露了自己的年终奖竟然是小张的两倍还多。
挂了电话以后,望着前面的灯火,小张的视线有些模糊。老同学一样是北漂,读书时成绩不如他好,头脑也不如他活络,连口才都不如他,为什么他混得比自己好?小张有些怅然若失。
小张的幸福感起落很大,在比较前和比较后,他的客观状况并未发生改变,但幸福感却有极大的落差,足以说明幸福跟客观的关系并不大。
图片来自相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