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方法论学习心得(6.4)
2019年暑期热播的综艺节目《中餐厅》第三季的嘉宾黄晓明的一句“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成为了2019年十大流行语,这种霸道总裁式的台词,引起了很多观众的嘲笑与反感。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例子比比皆是, 包括我们自己都时常有这种自我感觉良好的幻觉。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提升认知,使我们的认知客观化,减少这种幻觉的产生呢?
1)告别“知识幻觉”
作家刘慈欣在《三体》说过: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知道某件事,但事实上,我们并不是真的知道,或者说知道得很浅,而且在信息如此丰富的今天,我们很容易觉得自己懂了很多东西,其实这都是幻觉。
这种自以为知道的“幻觉”,很容易成为我们成长道路上的障碍。做为一名自诩终身成长的人,尤其要警惕这种知识幻觉。
就像瑞·达里奥的《原则》中讲的那样:做到大脑极度的开放;知道别人那里一定有更好的答案;世界有无限的可能。
作为一名老师,怎样告别“认知幻觉”:首先要多涉猎,永葆一颗好奇心;其次要保持谦卑,多向有经验的前辈和同行交流;最后要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拥抱和接受一切正在发生的事物。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机会告别这种“知识幻觉”。
2)了解认知的两重性
在通知的进化中,不要以为我们的认知进化了,智商就越来越高。我们的智力当中,有可以越来越高的那一面,也有受制于地心引力,永远很笨拙的一面。这就是认知的两重性。
我们要做到的就是:“接受不能改变的,努力去改变可以改变的。”
3)认知的进化=工具的进化
《思维简史》中告诉我们:人类思维的发展、进化的历史,就是思维工具进化的历史。
就像思维没有得到进化的孩子,他的选择只有对与错,黑与白一样;当思维得到进化,他就会知道除了对与错之外,还有第三种选择;除了黑与白之外,还有很多种颜色。
这种工具进化带来的认知进化会使我们的视野更开阔,更丰富。
4)如何使认知客观化
英国科学家培根说,“思想的最好方法就是写作”。
对此,我深有体会。几年下来零零散散的坚持写作,虽没有其他战友那样突飞猛进的进步,但能明显的感觉到自己成长了不少:做人低调了,遇事会反思;更重要的是会客观的认识自己,认识他人。
但是,写作的好处很多人都知道,但坚持下去却不是那么容易。如果难以坚持,可以试试《微习惯》中的方法:
不要在意逻辑、语法、体裁、字数;每天的目标只定50个字就好。这么小的目标,完成完全没有压力,也很容易做下去。
把你的思想写出来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自己跟自己对话、争辩、商议的过程,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实时监测和评估的过程。
学习认知方法论有一段时间了,感触最深的就是,认知的提升不是一蹴而成的,也并非是学习几节课就能提升的。它还需要经历和挫折的,而且还需要时间,需要耐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