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又复活了!今年全国“两会”,总理说这是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人们一呼百应。摆地摊可能是我们离创建传统概念的“企业”或“品牌”最近的一次机会。
精益创业中有一个概念叫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也就是“最小可行性产品”。就是把你的创业项目简化简化再简化,以最小的代价开始测试这个想法。
那么,想清楚做什么就很重要了。中国古训说:“谋定而后动”。而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的《定位》,主张要在开始之前认真思考和确定战略,才能赢得战役的胜利。
一东一西,这是隔着遥远时空的一次击掌。
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创立的定位理论,揭开了商业世界里一种朴实但根本的底层法则。这本书指出未来的竞争不在于土地和资本,甚至不在于人才和知识资源,而在于用户心智资源。自定位理论诞生已有数十载,但现在看来仍然具有前瞻性,而且还有很多企业和品牌处于迷雾之中。
如果要我来概括定位理论,我认为有两个字很重要——“定”和“立”,和种树一样。
定:根据树的品种及其特点,选择一处水分、土壤和阳光充沛的宽阔之地栽种。品牌也是如此,根据自身禀赋,占据一个具体清晰的细分领域,作为立身之本。无根的浮萍不能成事,不敢扎根的品牌注定平庸。
立:有站位,才能站立。树的“伟岸的身躯”,来自它“坚持的位置”和“足下的土地”。品牌要成长并为人所知,是顺着它定位的方向不断伸向天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才可能脱颖而出。
大脑战场:群雄四起 逐鹿中原
在传播过度的嘈杂环境中,心智争夺战就是在脖子上那个不到一升的“容器”里打响的,战况之残酷,有时超出我们的想象。
品类是商业界的物种,将品牌信息折叠其中。书中说到,消费者“以品类来思考,以品牌来表达”,分化诞生新品类,进化提升新品类的竞争力量。比如你想换一台手机,手机就是你考虑的品类,随后你会对脑子里冒出来的一些品牌——苹果、华为、小米等进行评估,从而做出购买决策。而企业唯一的目的就是开创并主导新的品类。
根据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米勒的研究,顾客心智中最多为每个品类保留7个品牌的空间。最直观的方法就是想象心智中有一个个阶梯,每个阶梯代表一个产品品类,阶梯上的每一层都有一个品牌名称。一个竞争者如果想要增加市场份额,要么挤掉产品阶梯上其他的品牌,要么就想办法把自己的品牌同领导品牌的定位关联起来。
定位理论创始人 杰克·特劳特(Jack Trout)而特劳特先生进一步发现,随着竞争的加剧,消费者的心智空间其实非常有限,每个品类最终只能留下两个品牌的位置,纵使弱水三千。这就是定位理论中著名的“二元法则”。在移动互联时代,特劳特先生强调“二元法则”还将演进为“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律则。
任何在顾客心智中没有占据一个独一无二位置的品牌,无论其规模多么庞大,终将被选择的暴力迅速摧毁,从现实中消失。消费者决定着生杀大权。
品牌生存:金戈铁马 定位为王
有人会说,既然品牌战略已经十分明朗——攻占用户心智,那大力出奇迹,干就完事了。话是没错,但想法和现实之间横亘着一道沟壑。因为顾客的心智为了防御海量传播,会筛选和排斥大部分信息。通常来说,心智只接受与其之前的知识和经验相一致的信息。
也就是说,用户是极其高明的,纵然品牌有十八般武艺做传播,但“顺我者昌 逆我者亡”。比如世界软饮界的第一品牌——可口可乐,它的可乐糖水被拥趸们爱称为“肥宅快乐水”,赚得盆满钵满,但这并不代表它能为所欲为。1985年宣布更新99年都没变的可口可乐配方,推出口味更甜、气泡更少、喝起来更柔和的“New Coke”(健怡可乐),销量扑街,成为其历史上一次惨重的败北。而可口可乐可能就是不信邪,2019年又重新发售了这款产品,截至目前市场反响平平。
因此,品牌想要生存,发展并基业长青,不要“你觉得”,要“消费者觉得”。提高有效性的唯一希望,是要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取舍,聚焦于狭窄的目标以及进行市场细分。
也就是所说的“定位”。那什么是定位?简单来说,就是指品牌名变成了产品通用名称的代名词。比如,苹果代表手机,奥妙代表洗衣粉,大疆代表无人机,百度代表搜索引擎……
而品牌名字就担负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定位》书中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方,名字就像刀尖,它能够撬开心智,导入信息。产品有了恰当的名字,就能填补心智里的空位,并且生根发芽。
商业竞赛:锁定对手 高度聚焦
如果你把定位理论想象成你(品牌主)与消费者之间具有排他性的“爱情故事”,那恐怕会遭到竞争对手的横眉冷对。想要成为一个不甘落后的品牌,那竞争对手的情况需要密切关注和研究。即使那些一骑绝尘、远远甩开对手的企业也无法掉以轻心,因为互联网时代下从其他跑道“乱入”的企业也不在少数,快速推出针对性的品牌,乱拳可能打死老师傅。
那无论是老王者还是萌新,作为品牌要始终扪心自问6个直击心灵的问题,也就是《定位》提到的“成功六部曲”:
第一, 你已经拥有什么定位?
第二, 你想拥有什么定位?
第三, 你必须超越谁?
第四, 你有足够的钱吗?
第五, 你能坚持到底吗?
第六, 你的传播体现了自己的定位吗?
下面敲黑板划重点了,“定位四步法”真香,赶紧了解一下:
第一步,分析整个外部环境,确定“我们的竞争对手是谁,竞争对手的价值是什么”。
第二步,避开竞争对手在顾客心智中的强势,或是利用其强势中蕴含的弱点,确立品牌的优势位置——定位。
第三步,为这一定位寻求一个可靠的证明——信任状。
第四步,将这一定位整合进企业内部运营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传播上要有足够多的资源,以将这一定位植入顾客的心智。
我们生活中有经验,三心二意往往容易顾此失彼,专注则更容易做成事情。《定位》以阳光和激光来类比、对比:太阳的能量虽然是激光的数十万倍,但由于分散,变成了普照万物的温暖阳光;激光则实现了能量的高度聚焦,能轻松切割坚硬的钻石和钢板。企业和品牌要获得竞争力,聚焦是唯一致胜法门。
建立领导地位的关键是通过聚焦策略,切取一个细分的利基市场(尽管你会因此失去其他市场),抢先进入用户心智,而维护领导地位的关键则在于强化原创的概念,建立标准,让竞争品牌以这个标准被人评判。换言之,任何其他产品都只是在模仿“正宗货”。当年,方便面行业后来居上者——统一企业请汪涵代言,说出了经典广告语“有人模仿我的脸,有人模仿我的面”,这就是为了给正宗老坛酸菜牛肉面正名。
仅靠产品比竞争对手更好还不够,企业必须趁还没大局已定,发起进攻,在领先者还没来得及建立领导地位之前,取个好名字,进行更大规模的广告宣传和促销推广。大多数跟风产品之所以无法达成理想的销售目标,因为企业的关注点在于“更好”,而不是“更快”,也就是说,后来杀入的企业认为成功之道在于“人有我优”。这其实是一个误解。
然而,打江山已经不易,守江山更难。领导品牌要拥抱时间,一方面,通过经年累月不断让品牌沉淀出正资产,赢得时间复利;另一方面,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把握时代发展风向,保持机警。
上世纪80年,作为电脑行业知名品牌之一的IBM经历了多面夹击的行业竞争,硬件方面有康柏、戴尔、苹果的阻击,软件与微软、甲骨文狭路相逢,芯片又遭英特尔超越,好在IBM及时将品牌重新定位为“集成电脑服务商”,一下子走出困境,成功转型,这也是定位理论早期就大获成功、斐然业界的一个经典案例。
而曾经的功能手机巨头诺基亚就没那么幸运了,因为太专注眼前唾手可得的“六便士”,而忘记抬头看“月亮”,就这样遗憾地与智能手机时代擦肩而过。
一个成功,一个失败,仿佛两者就是在定位理论的左右两边。但要接受的是:成王败寇。
若是失败,就要坐到用户心智中一个写着“失败者”的受罚席,这局游戏结束了。不如回到原点,以一个新名字,推出新产品,东山再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