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走过一些地方,遇见不少朋友,不少人从陌生人变得熟悉,变得知心。可是,当换到新的地方,新的城市,不得不离开,总是说日后一定要常聚。其实,经历过多次分别的人都知道,生活匆忙,日后的千万个平淡的日子里,再聚的机会并不会多。
多年之后,各自经历了生活里应该经历的那些短短长长之后,凑到一个合适的时间,大家一起吃饭,聊天。蓦然发现,有不少的话,似乎已经不太想说,或者,说和不说似乎又没有太多的区别。
很多时候,会想起年轻时聚到一起的那些时光。那些欢声笑语的日子,那些年轻而无忧无虑的日子,似乎回忆里的每一天都蒙上了迷人而炫目的光彩。
这样的记忆,在我的生活里有两段。
一段是刚毕业分配后,十来个县城来的年轻老师,在市中心的学校任教,理所当然地被像填空题一样塞到各个闲置的角落。搬过三次宿舍,越搬越挤,最后住的是一个三室一厅的套房,住八个人。只有一个厨房和卫生间,且是毛坯房,黑咕隆咚的墙和地面。那时,还是骑自行车上下班。可是,开心呐!下了班,买点菜回去做饭,在两张会议桌拼成的大餐桌上吃饭,然后是洗澡洗衣服。早上,滴滴滴的闹钟声从各个房间响起来,然后就是穿梭来去的几个人,忙碌不停的一番,感觉就像一堆整齐的麻雀,叽叽喳喳出去讨食儿,忙乎了一天,又叽叽喳喳地回来了,叽叽喳喳一番,栖着了。
那时,最热闹的事,是关心其他人的终身大事,谁谁拍拖了,谁谁相亲去了,谁谁和那个谁吵架了。比忙乎自己的事还上心,争吵有时,打闹有时。到了夏夜电扇也不抵热浪的时候,照样搬个椅子,一起坐在黑咕隆咚的客厅往外看月亮,叽叽喳喳聊些天上有地下无的事儿。
出来的那年,最好的姐妹也去了另一个县城,还有一个姐妹也很快嫁人。后面再进去的,就是新的人了。
另一段,是生完儿子后,暂到一家公办学校代课的时光。代课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自生的一种漂泊感使得他们总是团聚成一个群体。又多是单身的外乡人,所以,住在学校宿舍。
那时的宿舍小楼有三层,大家也是三三两两聚成,同进同出。那时,我们的团体人稍多一点,下班了,一起买菜做饭,女生做饭,男生买酒。湖北人,江苏人,湖南人,聚到一起,打火锅,包饺子,忙得不亦乐乎。后来,人越来越多,圈子也就逐步扩大,连同志趣相投的同事,也加入了进来。楼下栽了一棵大木兰树,现在还记得夏天的时候,满屋的木兰香,和着吊扇的呼呼声,定格进了记忆里。
后来再去,年轻人已经成家生子,各自住得也远。仍住在宿舍的老友感慨,不好玩啦!连说话的人都没有了。
不知为何会想起这些陈年旧事,可能是因为最近遇到的一桩事。有对夫妇闹离婚,原因是男人的感情越来越寡淡,女人就向闺蜜倾诉。这事儿传到了男人初恋的耳中,初恋就问他。当年,你是那么温柔体贴又成熟的一个人,为什么现在变成了这般模样?
叹了口气,男人说,不瞒你说,如果不是跟她结婚,而是跟你结婚过日子,未必就会比现在恩爱美满。最美的年纪,最美的情感,最美的时光,都一并在年轻的时候绽放了。非要把那时的花开景致挪到往后所有的日常,不仅是我,估计没有男人能日复一日地做到。
因为是同学加朋友,这话兜兜转转到了老婆的耳中。我不知结果如何,我想,可能这婚也不离了吧?非要离,也离得矫情。
我也觉得,这世间的种种机遇,种种情感,是否也有它绽放的时光?那时,天应,人聚,缘美,事合,就绘成了记忆里定格的那些美好。可是,花开总会败,人聚总会散。当你转身,感慨于自己的暂别,感慨于命运的吝啬。却可知,兴许,那朵因缘的花儿也过了她最美的时光,意兴阑珊了呢?
有时候,对时光宽容些吧!它给了我们当时的美好,已是对平淡生活中的我们最好的馈赠。不要再去期求永远,永驻的美好,就保存在心中。是不是,才不会显得矫情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