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思维

作者: 智远同学 | 来源:发表于2020-07-05 17:36 被阅读0次
本文共计6630字,分享思维。

这是智远的第0108篇成长笔记的分享。

“最大的无私是自私,

读懂“分享思维“,人脉和价值将主动向您靠拢”。

我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他的人脉和社会资源链接BD的能力非常的强,无论我是在找资料,还是在“找人上面”,只要找到他,基本都可以在半天的时间内,帮您链接上。

有一天,我主动请他吃饭,询问他“这个秘诀”是如何做到的,他就告诉我了四个字“敢于分享”

他说,“世界上最大的无私其实是自私的”,如果我想要链接某个人脉,首先我要做的就是“提供自我”最大的价值。

当我付出分享的够多,那么主动寻求我的人也就够多,其实在这过程中,你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

现实生活中,多数人遇到一个“好的东西”,第一时间都会选择自我保留,甚至有人认为“分享出去”,别人如果也知道了,这个东西就不在值钱了。

他们会害怕别人因为得到了“这个好东西或者一手的讯息”就超越了他们,所以选择独乐乐。

实际上,互联网讯息“已经透明化”,你所知道的东西,无非就是“时间的信息差”,早晚都会“众人知晓”,没有分享思维的人,起步就落后了。

01

关于“分享”思维。

分享,顾名思义就是“共享”,我把某个资料,某个讯息,某个人脉拿出来“共享给你”,然后实现“某方面价值最大化”或者是达成“共赢的状态”。

社会上有三种人,第一种得到不愿意分享的人第二种是得到愿意“互换的人”,第三种是“主动分享”的人,而这三者之间,都是不同的境界。

在较强资源上,能够做到“主动分享”,也是一种博弈,博弈的背后是“价值”的体现。

1.为什么说“顶层的分享”是博弈:

当一个人为了得到某个资源,或者是与某个人产生关系的时候,基本上会有两种情况的发生,第一种就是直接“资源的购买”,直接花钱产生价值体现,达成双赢。

第二种就是“分享”,一种“格局上的进阶”。

如果没有“短期利益上的触达”,觉得你很优秀,还想和你产生关系,保证后续链接,那么他多数会通过共享给你一件非常宝贵的资源或者人脉以达到“发生关系”的方式,其实是为后续的“双赢”做铺设。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在一次饭桌上,做天使投资的王总认识了创业者刘总,刘总的项目在这个赛道上非常有潜力,但是在创业的过程中遇到了短期的技术问题,需要一名非常厉害的技术合伙人帮他解决。

而王总呢?看中了“刘总”的项目,想去投资他,可是现在入局比较早,那么王总就做了一件“促进后续发展的事情”。

介绍了技术背景8年经验的张先生给他认识,通过撮合,刘总和张先生很快就达成了“一起创业的共识”,加入了团队。

而这一行为,虽表面看似王总只是介绍了张先生给刘总认识,其本质就是一种“分享思维”。

觉得厉害的人,就想法设法和他发生关系,而发生关系最好的形式,不是“金钱”,而是通过解决短期“别人的需求”,背后的博弈就是“投资他的项目,已达成共赢”,最终达到自己的“价值最大化的行为”。

(配图方便阅读体验)

2.分享有什么好处

工作层面,发现好东西,不愿意与人共享,本质是一种“不自信行为”,这种不自信是折射在“心理”,因为担心别人会超越自己。

人天生喜欢“与人比较”,喜欢身处在优越的安全感中,恐惧落人之后,这也是社会普遍的人性,“不必担心”,每个人都会有过同样的困扰。

但智远认为我们也没有“完全的义务”去分享好东西给别人,那是社会加给我们的“道德枷锁”,分享与否只是个人的选择而已,你靠自己的汗水得到的东西,别人没有理由理所应当的得到。

分享与不分享都有得失,那么分享有什么收益呢?

帮助他人,自己可以获得精神满足,可以获得极大的自我意义感,这种意义感能够帮助我们更有动力去学习去发掘有价值的东西,越分享,越开心。

接底气一点地说,通过你的无私奉献,别人可能回报东西给你,向上一个维度说,分享的更多信息,会链接和产生更多“未知的机会”,未知的碰撞和火花“

得到的“逻辑思维”APP,樊登的“读书会”,就是典型靠分享起身的“成功案例”。

通过每一次的分享交流,别人都会给你“回馈”。

而这些”回馈“是自己一人无法思考得到的,是众人的思维,如果自己能够“集齐众人的思维”,帮助自己成长,或者达到某个“高度”,本质来说,就会特别容易。

每个人的思维都是有“遮蔽性的”,我社群的一个伙伴,对经济学有非常高的认知,但是在“互联网营销方面是盲区”,而这方面刚好是我“擅长”的。

我俩经常性的私下进行切磋,他定期给我普及经济学知识,而我经常与他分享营销的的一些方法论,就做到了“互补”,分享有的时候可以使自己“系统性的成长”。

只有自己不断的与“外界交换信息”,互动,才能让CPU系统不断的升级,不断的检验自己,不断的提高自己。

02

敢于“打破我执”。

在佛教中有一个概念叫做“破我执”,没有分享思维,不愿意分享的人,本质就是“对自我的执着”,对“得到事物的执着”,叫做“我执”。

佛教中认为对一切“有形”或者“无形事物的执着”,本质就是“人类执着于自我的缺点”,包含于“自大,自满,自卑,贪婪”,放不下自己,心中梗非常大,非常重视“自我”。

比如执着于“自我的一些方法论”,自己的“做法”和“人格”,提不起自己和他人的义务和责任。

自我意识太强而缺乏集体意识和“奉献的精神”,太关注自己而忽略别人,认为一切我都是对的等,都属于“我执的状态”。

在佛教中认为,“消除我执”是一个修炼目标,认为没有我执,就可以将潜在的智慧显现出来。

1.“我执”的根源是什么?

造成我们痛苦的,从来都不是“欲望”,而是“我执”,我们常常埋怨自己的“欲望太大”,于是,就会不停的仇恨欲望,埋怨欲望,不停的教导或者被教导要“放下欲望”。

而欲望是什么呢?其实本质不过是自己想要什么的一个“念头”,想要什么有错么?当然没有。

但是在智远看来,想要什么又不允许自己要什么那才是错呢?,一个念头说“我想要.....”,另一个念头说“不行.....”,

于是两个念头就会在你的“心中打起来”,事实中,每一个念头都没有错,但是它俩如果打起来就有问题了。

为什么会痛苦难受,因为“念头在打架”。

每个单独的念头本身从来都不是我们的问题,而是外界讯息产生的影响,通过条件反射到大脑,大脑接触这个信号,才会产生这样的“意念”,核心问题是一个念头在对一个念头的指责,批评,对抗。

比如健身这件事情,外界讯息的影响,让你一看自己的身材体型觉得“不行,我要健身了”,可是如果你面临“美食”的时候,另一个念头就会出现。

两者就会对话:“健什么身,吃完再说”,“别吃了,你都胖成这样了”等,如果念头不在自己心里打架,那么无论什么念头,都不是问题了。

如果自己心中的念头“像士兵一样”,排着队,有很多,一个接一个,那么你就会“停不下来”,莫名的产生焦虑,这个就是“我执”的根源。

念头的决策在于“信念”,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念头会阻抗另一个念头,念头不会和信念过不去”。

表面原因是过去自己无知觉中接受了别人告诉自己的信念,然后自己相信了,再往后,和这个念头一致的行为或者念头,你就会相信,或者喜欢,如果是相反的,你就会“讨厌”。

事实上,所以的念头都是平等的,你不该相信这个而不相信那个。

2.如何从心里解决“我执”的问题?

如果你出现了“死抓住一个念头”不放,那就是“我执”的典型了,你深信哪个念头,哪个念头就是“我执”的根源。

比如,我始终相信“我的东西要与人分享”,那么这个就是我心中的“本质念头和信念”。

相信是你“执着”的根,因此,造成我执的原因,不是欲望,不是恐惧,也不是贪求,而是你对那个信念的“相信”。

没有你深度的“相信”,就没有“我执”,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固执的“坚定那个信念”。

那么因为你的“心不够开放,智慧不够”,你总是站在一个点上去思考,朝着一个固定的方向去看,从来都不会移动到其他方向去看去,这也是造成“我执”的核心。

所以,解决“我执”,就需要自己敢于“开放心态”,跳出我认为的角度,如果自己的心从来没有“四面八方”打开过,那也根本解决不了“我执”。

某种角度来说,“智慧”是“内心”打开的程度。

自己的“心”越打开,智慧就越多,你看那些厉害的人没有”我执“,是因为他们的“内心足够开放”,不故步自封。

没有固定的角度,没有坚持的认为,就没有“无依据的相信”,那么就不会有“我执”的产生。

“内心本质就是一个屋子”,可能朝南的窗外一片狼藉,到处都是废物,苍蝇,难闻的气体,如果你只知道这个世界,那么一定会很“郁闷”,“讨厌”,或者是“生气”,甚至还会烦恼。

但是,如果这个“屋子”,你朝西看一下,哇,到处都是绿水青山,鸟语花香,那么你可能就会非常的高兴。

如果你继续打开“朝北,朝东”,可能就会另有发现,当自己的内心四面窗户都打开的时候,可能因为“朝南”到处都是废物的环境,而垂头丧气的心情就会好很多。

这就是本质解决“我执”最有效的方式,首先打开内心,心打开越多,烦恼也就会越少,喜乐也就会增加,如果你把窗户全拆掉呢?

那可能面临的就是“大格局”,愿意分享,接受不足,这个时候,所有的资源,人脉,也就会向你前倾过来。

所有造成“我执”的核心因素,都是因为自己的“智慧不够”,智慧意味着心的开放度,心的开放度,也就意味着“智慧”。

03

不乱做“分享”。

“我执”的这种现象不是一天养成的,他是集学历教育,家庭背景,工作影响,以及周边同事,综合产生的一种“情况”

如果您已经知晓了自己有这样的“行为”,智远认为,现在改变还不算太晚。

首当其冲需要做的就是积极调整“心理”,其次就是“学会分享”,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打开自己的“内心世界”,迎接更多有价值的事物和人。

1.做一个“有私心”,“有底线”的好人。

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要毫不保留的与人分享,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值得自己去“分享”。

不管个人能力如何,先做一个“有底线”,“有私心”的好人,为什么要带来底线和私心,因为带着“底线”和“私心”,做好人才能做的更彻底,更长久。

某件事物,如果你愿意和他“共享一次”,他很高兴,也很感谢,如果第二次第三次依然找你,并且觉得“理所应当”,智远认为,这样的人不知道自己去交往的,也没有在帮下去的理由。

要知道“人都是以价值互等的”,总麻烦别人,“也不知道感恩”,不知道用“价值去互换”,本质其实是“没底线”。

你的底线,会让你遇到“不同的人”,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道不同,不相为谋”,你有什么样的标准线,就会遇到什么类型的人。

如果你是一个随波逐流的人,自然你遇到的人也会随波逐流,如果自己是一个高标准的人,你也会遇到“高要求的人”。

我们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朋友,与人分享交流,即使没有这样的朋友出现,我们也不能降低自己对自己的“要求”。

因为自己一旦降低标准,实际上,自己遇到的人可能就认为你的价值“就是这样”。

我的付费社群中,就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前些天有个“伙伴”付费加入了我的星球,然后添加我的微信好友想要进群,我把进群规则发给他看了下,规则中有个要求,就是“进群后,自我介绍要发一个红包,让大家已表示欢迎”。

发红包的目的本质也不是为了“别人抢了多少钱”,而是让大家记住你,有业务可以找你合作。

但是那个伙伴却来了一句:“我都付费进入星球了,为什么还要发红包给群里的人”,最后“因为价值观的不合”,我拒绝了他的加入,邀请他申请退款。

要知道,我在群中发过的红包,比他付费的金额都多,并不是所有人的都值得自己去“付出”,值得自己去“分享”,做一个有私心,有底线的好人,为你带来的也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配图方便阅读体验)

2.不要毫不保留的去做分享

无私的分享可以包含很多东西,比如“工作”,情感,生活和家庭等方方面面。

如果在工作上,大家的利益都是有矛盾的,可以“直接沟通”,说明不同的立场,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伤害。

但是“无私的分享也要分不同的场景”,有的时候,你去毫不保留的做了经验的分享给你的同事,人家拿你的经验去复制给别的团队。

然后把你踢掉,复制完之后,说你可有可无,没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那么自己就“危机了”。

不分享可以一定程度上,遏制住别人超过你的机会,也是一种“厚黑学的手段”,但是也会削弱自己和别人链接,失去新的未知机会。

不过也是视情况而定,不分享也不是不好,有时不分享是“保护自己的一种策略”,除非那是你的义务,所以自己要懂取舍,识物,识人。

我在工作中见过很多人,毫不保留的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分享给同事,结果同事去“行动了”,并完成后去找领导邀功的,没自己什么事情了,这种人显然就不能深交。

我也见过,一个同事把策略分享给另一个伙伴,另一个伙伴辅助执行,最后完成后,领导夸奖这个同事。

而这个同事却说,”自己只是做了执行“如果没有某某分享的“策略”,也不可能完成。

你看,这就是人与人不同的差距所在,在利益面前,不爱分享,未必是自私,爱分享,也未必是“好事”,因为你的话也随时会被“传到别人的耳中”,经过加工,出现在别人的口中。

04

“分享思维”的场景把控。

在分享思维中,“分享”的本质也是一种场景的把控,很多话不是所有场合都值得去做“分享”。

网上有一句话,个人比较喜欢,分享给你:“一个人必须知道自己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

我个人认为就是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讲不同的话,不管是台上还是台下都如此,这像一种换位思考。

用不同的角度去说,除了要感受对方想听什么意外,然后要知道“自己该怎么去说”。

1.抢“风头”的分享不要做

如果在工作上,公开场合,一定不要做“太抢风头的分享”

某些方面如果是对的,可以私下和同事交流,如果非要在“会议上公共场合”解决,那么这个分享就要考虑到同事,领导的感受,低调一点未必是坏事。

其次,有功的分享,不要自己做独占,事情可以多做,功劳要懂得“分担”,如果某件事情受到了领导的表扬,一定要“带上同事”。

你说上一句“这都是某某一起协助”的结果,这样的分享,一方面可以拉近你和同事的关系,其次“也是一种高情商的表现”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自己的功劳,被别人占去了,你是什么样的感觉?下次你还会和他相处么?显然不会。

最重要的还有一点,假设要跟大领导汇报工作,你的直属上级领导没有好的方案,自己不要“逞能当小聪明鬼”。

虽然你能提出好的方案,这件事情应该表扬你,但是你如果在领导没有出好方案之前说出了这个方案,那就是打领导的脸。

所以,你的分享可能是好的,但是这件事情要站在领导角度去思考,如果你把方案分享给你的领导,他去汇报,应该不会亏待你。

(配图方便阅读体验)

2.拿捏好“受众”和“对方的感受”。

假设拿捏不好“受众和对方感受”,你的分享可能在别人眼里就成了“炫耀”,在分享的时候,你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但是不要去直接“反驳别人的观点”。

你完全可以这样说,比如:“我同意某某的观点,如果在这个基础上,优化一些是不是会更好,比如XXX,然后最后问大家,对方觉得呢”。

我们换位思考下,你分享出来的内容,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的",那么你就要先认可别人,然后再补充自己的想法。

我觉得这个建议非常好,同时我也补充下,记得要用“同时”而不是“但是”。

当然赞美的话也要说,并且做到“具体一点”,比如“我发现你今天很特别,今天这件别致的衣服让你有一种不同平日的魅力”,对方听到会不会很开心呢?不仅仅夸衣服,还夸了人。

扮演好角色,如果你是客人就不要喧宾夺主,无论和别人关系多好,都要注意一点,“礼多人不怪”。

怕说错的时候,就不要说,你且细听,而且要给一些回应,让对方觉得你在认真听,这是一种礼貌的回应。

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回应,认可点头即可,或者你重复一两句对方说的,在加上几句自己的话。

其次,在分享的时候,你要用心分享,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心意。

真心的话往往更能打动人,很多人分享的内容,说的话普通到不能再普通,但是就是很好,那是别人很用心。

最重要的一点,人的心是一扇门,要接纳一切,分享从“认真聆听开始”,读懂别人表达的,在加上自己的分享,会给你开启另一扇大门。

核心观点:

从今天开始,学会分享。

读懂分享思维,能加强你的“人脉”链接,分享能让你的知识更深入,更牢固,分享和合作,能让你学的更快,坚持长时间的分享,会让你的运气更好。

关于幸会社:

互联网社群服务品牌,汇聚成长的力量,已经有830人+找到组织,社群注重于“交流””对接”“异业合作”,覆盖职业包含媒体记者,运营,市场公关,品牌营销等,职场年轻人的充电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分享思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egvq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