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孝哉闵子骞

孝哉闵子骞

作者: 陈建军 | 来源:发表于2022-11-05 07:40 被阅读0次

    《论语》学习之11-4

    【原文】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白话】孔子说:“真是孝顺啊闵子骞!对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人们没有任何非议。”

    【思考之一】闵子骞不顾自己,孝悌精纯,这到底是苦,还是乐?其价值何在?

    “间”,空隙,引申为非难、非议。李炳南先生说:“不间,即是没有间隙,这是由于闵子骞以孝行感动父母,能以齐家,使外人对他的父母昆弟无话可说。”一般人听到别人称赞自己的孩子,都会打点折扣,为什么?《大学》说“人不知其子之恶,不知其苗之硕,你自己家人当然说自己人好。但是一般人听到闵子骞的家人称赞闵子骞,大家都相信。因为闵子骞是真的孝顺啊,别人对他的父母兄弟说他的好话都没有任何怀疑。

    古《二十四孝》中《芦衣顺母》记载:“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以衣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紖。父察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诗赞: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贤母在,三子免风霜。”另一则古书记载:“闵子骞母死,其父更娶,复有二子。后母遇之甚酷,其事之弥谨。子骞为其父御车,失辔,父持其手,衣甚单。父则归,呼其后母儿,持其手,衣甚厚温。即谓其妇曰:‘吾所以娶汝,乃为吾子,今汝欺我,去无留。’子骞前曰:‘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其父默然,感闵子言而止。后母及两弟亦感之,一家孝友克全。”

    从这个故事我们看到,闵子骞不是站在个人的角度去看问题,而是站在家庭的角度上去分析问题。闵子骞全然不顾自己,上能不违父母,下能友爱兄弟,不论是不是亲生父母,是不是亲兄弟,都能孝悌如一,可谓纯孝、至孝。在这种情形之下,闵子骞想到的是兄弟和家庭的和乐,这一份至诚的孝心让他的父亲息怒,这一份真诚也让他的后母生起惭愧之心。闵子骞这份真诚的孝心转化了家庭的恶缘,致使家庭从此幸福和乐。

    儒家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孝悌是仁德之本,而修炼仁德的方法,是“克己复礼”,克己是要克服己私,复礼是要复归于善待他人之法,而且要不分亲疏,一视同仁。闵子骞的孝悌,真正体现了仁德的这一核心精神。如果将这种纯孝精神推及百姓万民,那不是圣人,也是大贤人了。

    乍听起来,克己如同割肉,谁人肯割?但经过理智思考会发现:越肯克己,就越没有系缚,就越自在快乐。所以,闵子骞不顾自己纯孝至孝,是精纯的孝悌,是圣贤之乐!

    思考之二】学仁,就要消除心里跟仁相反的习气,长养跟仁相顺的品德。这个过程并不轻松,而待在原地似乎比较舒服。怎样突破这种怠惰?

    本章孔子赞扬闵子骞,是为了让人效学。对于那些已经坚定地走在求仁道路上的人,听了闵子骞的故事,会被激励,会更加用功,以使得自己的孝德更加纯粹。而那些志向不坚的人,可能望而却步;那些还没入道的人,可能从此不敢问津。但这些都是由于没有完整了解儒家的学习方法所致。

    再高的道,都是在常人的水平上开始起步的,一下子用一个很高的标准来自我要求,或者要求别人,都是行不通的。

    世界上,毕竟“生知安行”的圣贤不多,对大多数人而言,真正只能是“利而行之”。凡是谈到“”,必定与苦乐相关。就儒者自身而言,其利主要是指通过修道,而在内心上体验到的深度快乐,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之乐,“箪食瓢饮”的孔颜之乐。因为这种快乐是通过格物、除私,淡化自我乃至忘我,同时关心越来越多的人,乃至能博爱天下之后,所产生的喜乐。这显然与由于物欲、私心被暂时满足所感受到的快乐,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超然物外,无入而不自得;后者为物所拘,依赖于物质的多寡好坏,肤浅而且常常求之不得,两者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闵子骞身上,我们至少可以学到几点一是看问题的角度一定要大。不要老是站在个人的角度上去看问题、去分析问题,而要站在整个家庭、单位、企业,甚至是社会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培养一颗利益他人的心。二是做人得有自己的主见。“谣言止于智者。”反观现在很多家庭出问题,本身并不在家庭,问题出在朋友亲戚邻居的指手画脚,品头论足,议论纷纷。只要自己内心坚守孝道,坚守圣贤教诲,行走在幸福的人生路上,就会无怨无悔。三是养护一颗无比真诚的心。学习经典,让我们内心生起向圣贤学习的决心,用圣贤的教诲对照自己、改过修善,相信早晚有一天,“圣与贤,可驯致”。

    每日学写论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孝哉闵子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egy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