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不困惑

作者: 兴时态_198812 | 来源:发表于2024-03-25 20:46 被阅读0次

    《人到中年不困惑》

    人到中年,走过了半生,在岁月的变迁中,人的心境也发生了变化。

    人到中年,自己也才明白,淡然地活着,才是最自在的。

    淡然之中,学会了独处,学会了不争,学会了放下,学会了看开,懂得了恬淡做人、豁达看事。

    一、中年妙趣

    钟表上的时针是在慢慢的移动着的,移动的如此之慢,使你几乎不感觉到它的移动。

    人的年纪也是这样的,一年又一年,总有一天你会蓦然一惊,已经到了中年;到这时候大概有两件事使你不能不注意,讣闻不断的来,有些性急的朋友已经先走一步,很煞风景,同时又会忽然觉得一大批一大批的青年小伙子在眼前出现,从前也不知是在什么地方藏着的,如今一齐在你眼前摇晃,磕头碰脑的尽是些昂然阔步满面春风的角色,都像是要去吃喜酒的样子。

    自己的伙伴一个个的都入蛰了,把世界交给了青年人。所谓“耳畔频闻故人死,眼前但见少年多”,正是一般人中年的写照。

    年青人没有不好照镜子的,在店铺的大玻璃窗前照一下都是好的,总觉得大致上还有几分姿色。

    这顾影自怜的习惯逐渐消失,以至于有一天偶然揽镜,突然发现额上刻了横纹,那线条是显明而有力,像是吴道子的“莼菜描”,心想那是抬头纹,可是低头也还是那样。

    再一细看头顶上的头发有搬家到腮旁颔下的趋势,而最令人怵目惊心的是,鬃角上发现几根白发,这一惊非同小可,平素一毛不拔的人到这时候也不免要狠心的把它拔去,拔毛连茹,头发根上还许带着一颗鲜亮的肉珠。但是没有用,岁月不饶人。

    一般的女人到了中年,更着急。哪个年青女子不是饱满丰润得像一颗牛奶葡萄,一弹就破的样子?哪个年青女子不是玲珑矫健得像一只燕子,跳动得那么轻灵?

    到了中年,全变了。曲线还存在,但满不是那么回事,该凹入的部份变成了凸出,该凸出的部份变成了凹入,牛奶葡萄要变成为金丝蜜枣,燕子要变鹌鹑。

    最暴露在外面的是一张脸,从“鱼尾”起皱纹撤出一面网,纵横辐辏,疏而不漏,把脸逐渐织成一幅铁路线最发达的地图,脸上的皱纹已经不是烫斗所能烫得平的,同时也不知怎么在皱纹之外还常常加上那么多的苍蝇屎。

    所以脂粉不可少。除非粪土之墙,没有不可污的道理。在原有的一张脸上再罩上一张脸,本是最简便的事。不过在上妆之前、下妆之后,容易令人联想起《聊斋志异》的那一篇《画皮》而已。

    女人的肉好像最禁不起地心的吸力,一到中年便一齐松懈下来往下堆摊,成堆的肉挂在脸上,挂在腰边,挂在踝际。

    听说有许多西洋女子用赶面杖似的一根棒子早晚混身乱搓,希望把浮肿的肉压得结实一点;又有些人干脆忌食脂肪忌食淀粉,扎紧裤带,活生生的把自己“饿”回青春去。有多少效果,我不知道。

    别以为人到中年,就算完事。不!譬如登临,人到中年像是攀跻到了最高峰,回头看看,一串串的小伙子正在“头也不回呀,汗也不揩”的往上爬。

    再仔细看看,路上有好多块绊脚石,曾把自己磕碰得鼻青脸肿,有好多处陷阱,使自己做了若干年的井底之蛙。

    回想从前,自己做过扑灯蛾,惹火焚身;自己做过撞窗户纸的苍蝇,一心愿奔光明,结果落在粘苍蝇的胶纸上。这种种景象的观察,只有站在最高峰上才有可能。向前看,前面是下坡路,好走得多。

    施耐庵水浒序云:“人生三十未娶,不应再娶;四十未仕,不应再仕。”其实“娶”“仕”都是小事,不娶不仕也罢,只是这种说法有点中途弃权的意味。

    西谚云:“人的生活在四十开始”。好像四十以前,不过是几出配戏,好戏都在后面。我想这与健康有关。

    吃窝头米糕长大的人,拖到中年就算不易,生命力已经蒸发殆尽。这样的人焉能再娶?何必再仕?服“维他赐保命”都嫌来不及了。

    我看见过一些得天独厚的男男女女,年青的时候楞头楞脑的,浓眉大眼,生僵挺硬,像是一些又青又涩的毛挑子,上面还带着挺长的一层毛。他们是未经琢磨过的璞石。

    可是到了中年,他们变得润泽了,容光焕发,脚底下像是有了弹簧,一看就知道是内容充实的。他们的生活像是在饮窖藏多年的陈酿,浓而劳洌。对于他们,中年没有悲哀。

    四十开始生活,不算晚,问题在“生活”二字如何诠释。如果年届不惑,再学习溜冰踢踺子放风筝,“偷闲学少年”,那自然有如秋行春令,有点勉强。半老徐娘,留着“刘海”,躲在茅房里穿高跟鞋当做踩高跷般的练习走路,那也是惨事。

    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作自己所能作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二、中年觉悟

    也许,每一个人在生命中的某个阶段是需要某种热闹的。那时候,饱涨的生命力需要向外奔突,去为自己寻找一条河道,确定一个流向。但是,一个人不能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

    托尔斯泰如此自述:“随着年岁增长,我的生命越来越精神化了。”人们或许会把这解释为衰老的征兆,但是,即使在老年时,托尔斯泰也比所有的同龄人、甚至比许多年轻人更充满生命力。毋宁说,唯有强大的生命才能逐步朝精神化的方向发展。

    孔子说:“三十而立。”一个人在进入中年的时候,应该确立起生活的基本信念了。

    所谓生活信念,第一是做人的原则,第二是做事的方向。也就是说,应该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要做怎样的人,想做怎样的事了。

    一个人年轻时,外在因素,包括所遇到的人、事情和机会,对他的生活信念会发生较大的影响。但是,在达到一定年龄以后,外在因素的影响就会大大减弱。那时候,如果他已经形成自己的生活信念,外在因素就很难再使之改变,如果仍未形成,外在因素也就很难再使之形成了。

    当然,“三十”不是一个硬指标,孔子毕竟是圣人,一般人也许晚一些。但是,“立”与不“立”是硬道理,无人能够回避。一个人有了“立”,才真正成了自己人生的主人。那些永远不“立”之人诚然也在生活,不过,对于他们的生活,可用一个现成的词形容,叫做“混”。这样的人不该再学孔子的口气说“三十而立”,最好改说“三十而混”。

    不去想那些人生的大问题,岂不可以活得快乐一些?

    哲学家约翰·穆勒说:不满足的人比满足的猪幸福,不满足的苏格拉底比满足的傻瓜幸福。

    人和猪的区别就在于,人有灵魂,猪没有灵魂。苏格拉底和傻瓜的区别就在于,苏格拉底的灵魂醒着,傻瓜的灵魂昏睡着。

    灵魂生活开始于不满足。不满足什么?不满足于像动物那样活着。

    正是在这不满足之中,人展开了对意义的寻求,创造了丰富的精神世界。

    中国古话说:知足长乐。这也对。智者的特点正在于,在物质生活上很容易知足,却又绝对不满足于仅仅过物质生活。

    相反,正如伊壁鸠鲁所说,凡不能满足于少量物资的人,再多的物质也不会使他们满足。

    那么,何以见得不满足的人比满足的猪幸福呢?穆勒说,因为前者的快乐更丰富,但唯有兼知两者的人才能做出判断。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一头满足的猪,跟你说了也白说。不是骂任何人,因为每个人身上都藏着一个不满足的苏格拉底。

    从容中有一种神性。在从容的心境中,我们得以领悟上帝的作品,并以之为榜样来创作人类的作品。

    没有从容的心境,我们的一切忙碌就只是劳作,不复有创造;一切知识的追求就只是学术,不复有智慧;一切成绩就只是功利,不复有心灵的满足;甚至一切宗教活动也只成了世俗的事务,不复有真正的信仰。没有从容的心境,无论建立起多么辉煌的物质文明,我们过的仍是野蛮的生活。

    智慧使人对苦难更清醒也更敏感。一个智者往往对常人所不知的苦难也睁开着眼睛,又比常人更深地体悟到日常苦难背后的深邃的悲剧含义。在这个意义上,智慧使人痛苦。

    然而,由于智者有着比常人开阔得多的视野,进入他视界的苦难固然因此增多了,每一个单独的苦难所占据的相对位置却也因此缩小了。

    常人容易被当下的苦难一叶障目,智者却能够恰当估计它与整个人生的关系。

    即使他是一个悲观主义者,由苦难的表象洞察人生悲剧的底蕴,但这种洞察也使他相对看轻了表象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智慧对痛苦的关系是辩证的,它在使人感知痛苦的同时也使人超脱痛苦。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为最根本的责任心,理由就在于,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

    一个人唯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

    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

    相反,不能想象,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

    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作从外面加给他的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作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

    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灵魂是人的精神属性的更高层次,是人与动物的更高区别。

    灵魂是指精神追求,就是人不但要活,而且要活得有意义,而这种对超出生存以上意义的寻求和体验就构成了人的灵魂生活。

    可能在不同的人那里,灵魂生活所占据的位置很不相同。如果你对人生意义的问题非常认真,灵魂生活在你那里的地位就很重要,对意义问题越认真就越重要。

    当然,总有一些人很不认真,无所谓,那么,他们基本上是没有灵魂生活的。所以,由一个人对意义是否认真,基本上可以鉴别出他有没有灵魂生活,甚至不妨说有没有灵魂。

    不过,实际上每一个人都是有灵魂的,缺乏灵魂生活的人也是有灵魂的,正因为如此,他有时候会感到空虚。

    假如他的物质生活已经很奢侈了,肉体已经很满足了,那么是什么在感到空虚呢?当然是他的灵魂,空虚就是模糊地感觉到了自己在精神上的匮乏。当然,这样的人对自己的灵魂还是太不尊重,不肯花力气把它充实起来,让它得到满足。

    还有些人的灵魂处于更糟糕的状态,不但是空虚,而且是卑鄙,什么坏事都敢做,完全没有做人的道德底线。

    所以,怎么才是尊重自己灵魂的价值?有两条标准。

    一个是丰富,灵魂应该是丰富的,要有充实的内在生活,要具备从精神事物获得人生最大快乐的能力。

    另一个是高贵,灵魂又应该是高贵的,要意识到并且在行为中体现出做人的尊严,要有做人的原则。

    灵魂的丰富是幸福的源泉,灵魂的高贵是道德的基础,一个人有丰富而高贵的灵魂,就能够活得幸福而有尊严,也就是真正像人那样活着。

    没有人主动去选择苦难、挫折、失败,问题是这些遭遇是人生中难以避免的,一旦遇上了,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

    如果你总是怀着侥幸或害怕的心理,一心躲开这样的遭遇。

    那么,第一你在走人生的路时就会谨小慎微,成为平庸的人;第二你很可能仍然躲不开,那时候你就会埋怨、屈服甚至一蹶不振,成为一个真正的失败者,丧失了苦难本来可能给你的那些正面价值。

    我们每个人既是当局者又是旁观者。尽量做到两种角色能够时常调换。当你身为当局者无法忍受时,就要尽可能跳出来做一个旁观者,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身为当局者的痛苦。

    三、中年三忌

    人生有四季,四季不同天,但每一个季节都有生命的光华。

    人到中年,是风雨过后的彩虹,虽饱经沧桑,但依然色彩斑斓。

    人到中年,责任更大,路途尚远,时间留给我们犯错的机会越来越少。

    人到中年,最忌三种病,方显从容稳健。

    1.好为人师

    孟子曰:“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好为人师可能是人的一种本性。

    每个人都愿意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的了不起,从而获得虚荣与满足。

    人到中年,尤其会犯“好为人师”的毛病。

    人到中年,年近不惑,总觉得自己走过了一些路,见识了一些风景,积累了一些经验,懂得了一些道理。

    于是不免以“前辈”自居,总想苦口婆心“教你做人”,总把“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都多,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当成口头禅。

    《涅盘经》云:“ 常为心师,不为师心。”

    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但却没有人喜欢被别人说教。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过好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至于他人,能给他们提供些许帮助,在他们歧路彷徨时,能静静地陪着他们就好。

    人到中年,能克制住自己“好为人师”的欲望,便是最该懂的道理。

    乱花渐欲迷人眼,越成熟的人,越懂得谦逊。

    2.死要面子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 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只要抓住这个,就像过去拔住了辫子一样,纲举目张,全身都跟着走动。”

    中国人爱面子,中国的中年人尤其爱面子。

    人到中年,在很多事情上看似看得很明白,却也最容易犯糊涂。

    很多中年人经过自己的努力,都在这个年纪“混得还不错”,于是最怕在别人、特别是在同学、朋友面前“露怯”。

    为了“不露怯”,为了显示自己的小有成就,于是便喜欢大包大揽:吃饭争着买单,抢着帮别人办事……

    于是就常常让自己陷入一种“骑虎难下”、“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窘境。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 中国是个熟人社会,这种面子不仅是可以看的,也是可以用的,是人的资源和身份。

    就像一个涟漪一样,一圈一圈的荡漾开来。

    这或许是中国人爱面子的原因之一。”

    但人到中年需明白:人生最不值钱的,就是所谓的“面子”。

    越没有出息的人,才“越要面子”。

    亦舒说:“ 面子是一个人最难放下的,又是最没用的东西。

    当你越是在意它,它就会越发沉重,越发让你寸步难行。”

    人到中年,活了大半辈子,是时候给人生做些减法了,别让面子拖累了自己。

    3.油腻圆滑

    人到中年,最易陷入“油腻圆滑”的“怪圈”。

    所谓油腻,一是身体上的油腻。

    人到中年,无论事业是否有成,都会由青年人的清俊挺拔变成中年人的肌肉松懈、大腹便便、满脸油光。

    但最可怕的还是心态上的油腻。

    经历了青涩少年、莽撞青年之后的中年人,见过了世态炎凉,阅过了人情冷暖;

    品过了酸甜苦辣,上有老,下有小,开始变得成熟、圆滑,甚至还有些虚头八脑。

    每个人出生的时候,就像一块刚从岩石上剥落下来的石头,粗糙,棱角分明。

    随着岁数渐长,经历的事多了,身上的棱角会渐渐磨平,最终,会成为一块光滑的石头,而且上面还长满了滑溜溜的青苔。

    即便如此,中年人也不应该活成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模样。

    因为人到中年,不是只有“油腻”这一条路。

    中年人可以“圆滑”,但不应该“油腻”。

    人到中年,贵在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进退有度,不攀附,也不将就,让自己如鱼得水。

    人生,一岁有一岁的味道,一站有一站的风景,你的年龄应该成为你生命的勋章,而不是你伤感的理由。

    人过不惑之年,以平常心做人,以自然心做事,看淡世间万物,一切顺其自然,必然活得潇洒。

    丁俊贵

    2024年3月26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到中年不困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ehr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