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关于空洞与虚无的书籍,书中承载着众多思辨与领悟,轻与重,成为书中绕不开的命题,情节只是载体,人物置于其中,欲和爱,如同幽灵般闪烁在文字里,如果想要一次就读懂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那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本充满深刻哲学韵味的书籍,如同一把利剑刺透人性,又如一缕和煦的阳光,照耀心灵深处的迷茫,一字一句皆是力量,每一段文字,每一个情节,是书,更是人生。
读罢《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世界观的认知亦有着潜移默化的改变,我不禁思考,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何谓意义?何谓真实的存在?太多的问题萦绕在心头,至今无解,只能透过阅读去寻找生命的真谛,试图冲破固有认知的桎梏,寻一个“标准答案”。刚在不断的阅读之中,所谓的标准答案被一次次的推翻,生命亦没有特定的形态,我们所有的认知与标准,不过是在世俗生活里所总结而出的经验罢了。
世界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一大堆相对的问题。这本书是对于“绝对”这一概念的瓦解,生命由于缺乏绝对的意义,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似乎在米兰•昆德拉的文字里找到了许多关于真实的声音,但这个答案却并非绝对,豁然开朗之中夹杂着一丝怅然的情绪,如若处于人生的迷茫阶段,我们是否更应该深刻的思考生命轻重的意义,缠绕于人性之中的真实与虚无,是我们终极一生也无法摆脱的困境,哪怕用尽力气去挣脱世俗的枷锁,却总有苦苦寻求而不得的东西。
透过阅读而后回望自身,我们也可以看到自己生命中那些轻重交织的印痕,亦能够看到生命迷茫与真实共存的形态。我并不过份的关注小说的情节,对于故事的高潮部分亦没有过多的研究,只是惊讶于作者对于生命的思考竟是这般的透彻与独到,一字一句深深的直抵内心深处,生命与生活,无法剥离的平行概念,蓦然回首,在生命的前行中更持有一份谨慎,这或许就是生命的重,而生命之轻又是以何种姿态存在着的呢?轻重相交互,小心翼翼的抉择,这在无形之中又加重了生命的重量,生命之轻反倒是越离越远了。
“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对于生命,我们固执的活在自己的意识认知里,过于在乎他人的眼光,进而让自由消散在世俗的纷扰里。于是,每一个人都在挣扎,试图寻找更为合适的突破口,却沉沦在固有认知的枷锁里而无法自拔,我们将与世界背道而驰的行为称之“背叛”,我们将与世俗相悖而行的做法视为“背叛”,总之,脱离了所为的世俗定义里的标准答案,一切都仿佛无根的野草,再度探索似乎就失了底气,没有了支撑。
可究竟什么是背叛呢?背叛意味着打乱原有的秩序,背叛意味着打乱秩序和进入未知,“背叛,就是脱离自己原来的位置。背叛就是摆脱原位,投向未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对于背叛又有了全新的定义,它不只是贬义,更是一种探寻生命本质的积极与豁然。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具备这种素质?我们总是被钳制在媚俗的纷扰里,试图挣脱却总是缺少勇气,于是用尽力量寻找更为轻松的方式,以证明自己的存在,用各种方法。
在客观世界里,人们无法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唯有通过与他人交流而找到自我存在的形式,肉体以及灵魂是人类得以生存的两种基本方式,但似乎只有肉体与灵魂的高度统一才是最理想的生存方式。而真实的自我究竟是何种模样呢?米兰•昆德拉将欲和爱,肉体与灵魂进行分离,以一种全新的视觉看待生命,用深刻的哲思解读人生。
当下社会的发展推动着经济的进步,却也在不断地释放着浮躁的信号,疾驰的社会节奏让人身心俱疲,“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每一个人无不背负着压力前行,我们存在于客观的世界里,就必须遵循这个世界的规则。但如若探寻背负着沉重的枷锁,苦苦追寻的答案还能是最初始的模样吗?“当北极靠近南极时,地球便消失了。”由轻及重,由重变轻,那是能量交换的过程,更是生命自身寻求的一种方式,可是我们往往过于固执,深陷于固有的认知里,自我探寻的征途便多了一份艰难。
除了生命本身的自我探寻,穿插在故事当中的关于媚俗的定义,都是我们无法忽视的人生命题,这本书有着太多的人生思考,不知不觉间的渗透亦引人深思。米兰•昆德拉运用辛辣的笔调,以生动的形式揭露了媚俗的实质,“媚俗是把人类生存中不予接受的一切都排除在视野之外。“那是一种虚假的美好,他将一切对人类不利的对立都排除,甚至成了”掩盖死亡的屏风”,对于媚俗的定义,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认知,把不予接受的排除在外,并称之为媚俗,这样的定义未免过于绝对,却已是常态,我们陷于此中,想要拽住一份平衡,却无奈于轻重的影响,生命的天平总向一方倾斜,而我们却不得不妥协。
“不管我们心中对它如何蔑视,媚俗总是人类境况的组成部分。即使我们开始用怀疑的眼光看待一切,即使我们知道了自己的轻,那又如何,我们需要力量来抚慰我们时刻恐惧着的心灵,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上帝和科学是一样的,媚俗和反媚俗也是一样的。”回归,或许才更接近生命的本质,在我看来,媚俗是生命探索中,自我价值的过度放大以及自我认知偏差所形成的,是之于绝对概念的相对面,世界本不存在绝对的真理,只有相对的问题,生命的轻与重更是如此,无论对错,无论真实与虚无。
轻与重,是书中紧紧萦绕的灵魂文字,值得思考的还有关于文字之外的生命哲学。在生命探寻的过程中,几度轻重徘徊,无非就是在追求目光的注视,以寻找存在感,以证明存在的价值。但是,被注视的生命就是完美的了吗?这就是存在的意义吗?这便是生命的本质型态了吗?这些形态迥异的价值符号存在于我们的心中,甚而引导着我们的行为,每一个人证明自己存在的方法有所不同,或许在他人看来是媚俗而不适的,却有着它自身存在的价值,但不论如何,似乎缺少了目光的注视,我们就已不再是我们,精神的寄托徘徊在迷茫与真实之间,寻不见答案的人生才最具探索的意义,或许这才是生命的真谛。
故事之中,每一个情节,每一个人物的出现都自有其意义。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书中的萨比娜,这是背叛的典型,是个性般的存在。在萨比娜看来,“背叛有着无语伦比的美妙”,在这种背叛中,她不断的变换角色,冲破一个又一个枷锁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当政治家、革命家在追寻生命重的过程中,萨比娜尽情的享受破坏的快感,并在此中发现与众不同的意义,“美是一个被背弃的世界,要发现美只有不断击破。”
但是,在不断的背叛之中,萨比娜所得到的快感渐渐消失,取代之的便是精神的空虚。她逐渐明白,“赋予我们行为以意义的,我们往往全然不知”,我们因何而来,又因何而归,米兰•昆德拉亦发出了同样的质问:“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目的就是这个吗?自从离开了日内瓦,她已朝这个目的越走越近了。”当所有的人都在固定的生命模板里愈发感到生命之重时,萨比娜从一开始就已朝着反方向,最终在寂寞与孤独之中走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人生如同一场逆旅,你我皆是行人。在转瞬即逝的时光里,每一个人都以各种形式证明自己来过,生命或轻或重,人生或长或短,于内心也好,于世界也罢,徘徊在轻重之间,哪怕有着十分清晰的界定,又有谁能够真正的看清自己?又有谁能够真正的明了所走过的路呢?默默地盖上书本,再度陷入沉思,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永远无法有答案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