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张之洞在四川办书院,培养一学生惊动儒林

张之洞在四川办书院,培养一学生惊动儒林

作者: 冷眼观史 | 来源:发表于2022-04-18 09:38 被阅读0次

清朝同治十二年(1873年),时任湖北学政的张之洞被任命为四川乡试副考官,随后又获授四川学政。

当时,四川仅有锦江书院这一所省级书院,不少四川士人将理学、释老、方技糅合在一起著书授徒,张之洞对此非常不满,认为“此大为人心风俗之害”。

一年后,川籍工部侍郎薛焕回乡丁忧,联络省内官绅15人上书四川总督吴棠与张之洞,请求创办书院,得到张之洞和吴棠的支持,定名“尊经书院”。

张之洞想要复兴蜀学,他也确实发现了一位人才廖平,称他为“天资最高,文笔雄奇拔俗……他日必有成就”。

实际上,经今古文问题为清学汉宋之争的子题,后演化为清末民初政教、学术转型的枢纽。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凯在《经今古文之争与近代学术嬗变》中,发现这些情况牵涉到晚清民国政治、社会、思想、学术等诸多层面,经今古文之争一直是海内外学界关注的焦点。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汉朝时就出现的,由于秦始皇曾下令焚书坑儒,所以汉初很多的儒家经典,都是儒生凭借记忆背诵出来的;后来陆续在民间发现了先秦时的儒学经典,而这些经典跟之前儒生背诵的有些出入,于是就产生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刚开始是今文经学占据优势,西汉末年经学家刘歆提出今文经学是秦末残本,古文经学才是正宗,虽然一开始没有得到支持,但后来新朝皇帝王莽借此篡汉,于是古文经学得到了大力发展。

虽然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恢复了今文经学的地位,但很快古文经学再次兴起,直到东汉末年两种学说合流。

到了宋朝时,很多大儒直接从经典中汲取养分,形成宋学。

清朝时,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再起纷争。廖平原本研究宋学,得到张之洞的赏识后,开始转向博览考据,并在后来写出《今古学考》。

廖平认为,无论是今文经学还是古文经学,这些学说都是孔子所出,只是他早年和晚年学说的区别,不应该别户分门,息争调和的意味浓厚。

不过,廖平的这些说法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甚至有学者激烈反对,而这也在时人的意料之中。

廖平的研究也在深入、变化,几年后他倾向于今文经学,认为古文经学的经典乃是刘歆为了支持王莽称帝伪造的,成了尊今抑古。

1889年,张之洞邀请廖平前往广州,康阿前来拜访,两人有了来往,基于现实需要,两人的学术思想也有了碰撞,后来康阿的著作一鸣惊人,石破天惊,但也有了抄袭廖平学说的嫌疑。

总而言之,随着晚清时局的不断震荡,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纷争不断,《经今古文之争与近代学术嬗变》就将这些变化非常详细地进行了分析,从而让更多的人能够有所体悟,而这也是大家所需要的,能够有一定收获的营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张之洞在四川办书院,培养一学生惊动儒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elws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