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图书出版专著 挂名图书出版
“互联网+”时代的“编辑+”,你做到了么?

“互联网+”时代的“编辑+”,你做到了么?

作者: 114e6a4f15c7 | 来源:发表于2017-05-22 14:28 被阅读113次

    “互联网+”为出版业注入了无限的活力,在业界的改革浪潮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不能忽视——编辑人才。人是第一生产要素,出版业的核心人才是编辑,所以编辑的素质至关重要。面临“互联网+”的时代主旋律,编辑应该与时俱进,捍卫思想文化阵地、当好把关人,实现“编辑+”。

    “雷布斯”有句名言:只要站在风口,猪也能飞上天。但是风停了“飞猪”就会摔得很惨,只有插上翅膀,才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对于“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业而言,诸如媒体融合、数字出版、知识服务、流程再造等就是“大风”,能将出版业送上天;但必须要有一双坚强的翅膀,在风停止后这双翅膀才是飞行的动力,这双翅膀就是“编辑+”。事业不是靠“吹”的,而是靠“干”的,出版业应该做战斗机,而不是滑翔机。

    一、思想文化阵地上的“编辑+”

    思想文化阵地关乎生命线,决不容许侵犯,无论在传统时代还是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传统出版还是新兴出版,这都是应该坚守的底线,切不可扬“互联网+”而抑“编辑+”。

    出版的意识形态、舆论导向、宣传口径等精神属性决定了编辑必须具备很高的思想素质,应该做好党和政府的喉舌,始终发挥好舆论引导、思想传播和文化传承作用。虽然创作有多元,但是出版有导向,编辑要讲正气。编辑工作同样要把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首位,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的那样:“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互联网+”时代的“编辑+”对于实现“两个效益,两种价值”是极其重要的。2015年9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文化企业提供精神产品,传播思想信息,担负文化传承使命,必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所以编辑应该具有使命感、责任感;坚守职业操守,不迎合三俗,以弘扬时代主旋律为荣,以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傲,充当“过滤器”,将舆论噪声过滤,将网络雾霾驱散。

    二、强化“编辑+”,当好把关人

    传统出版具备严格的工作流程,从策划、加工、校对、质检到印制、发行都有严格的管控,出现问题的几率较小。即使出现疏漏,回收和消除措施的可操作性强,亡羊补牢也可将不良影响降至可控。

    而在“互联网+”时代,新兴出版呈现出信息发布及时、流程快捷、传播迅速、传播范围广、传播途径众多、获取容易等特点。互联网的开放性促使信息的时空性被打破,信息面前人人平等,享受内容不再是特权;各类传播平台众多,用户获取渠道多样化,信息无孔不入。有人甚至提出“任何人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获得任何信息”的设想,正在逐步实现。

    这正为编辑提供了用武之地,在维护互联网开放性的同时,练就“千里眼、顺风耳”,当好把关人。互联网的开放性意味着便捷,包括创作便捷和传播便捷。人人都可以通过“自媒体”发表自己的言论,阐述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可以转发、评价他人的观点。便捷是互联网的重要特点,但是没有绝对的自由,只有相对的自由,如有人以网络是一个虚拟空间为借口,否定任何形式的监管,实际上违背了网络空间的本质,扰乱了网络空间的秩序。编辑应该具备敏锐判断力,严格管理信息的源头和传播途径,以此体现“互联网+”时代“编辑+”的不可或缺性。传统出版应该将编辑优势传递给新兴出版,发挥示范作用,通过“传帮带”方式对新兴出版编辑进行素养提升。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为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的编辑人才自由流动提供了便利。

    三、从编辑到“编辑+”

    编辑工作能给作品带来内容增值,体现了“编辑+”对提升内容价值的重要作用。比如,资深编辑家周振甫对钱钟书所著的《谈艺录》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钱钟书曾亲笔赠言:“校书者如观世音之具千手千眼不可。此作蒙振甫兄雠勘,得免于大舛错,得赐多矣。”又如,中青社的编辑推翻了《红旗谱》原书稿的结构,与作者梁斌一道重新创作,将中间一章的开篇语“平地一声雷”挪作整书开篇语,振聋发聩,掷地有声。编辑业务素养可以说是老生常谈,在传统出版时代是编辑的基本工作技能,但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往往被弱化了。

    故笔者在此重新强调:良好的编辑业务素养永远是编辑的传家宝。编辑必须对策划、组稿、审稿、编校、排版、印制、发行等整个流程如数家珍,还要根据自己的业务侧重,有针对性地强化学习。但是,编辑业务素养的培养也需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潮流,否则就成了“编辑-”。

    “互联网+”时代新的理念、技术、方式等层出不穷,如数字出版、媒体融合、语义分析、知识服务、出版云平台、移动互动平台等,都是无法回避的新知识,编辑应该强化学习,完成从编辑到“编辑+”的转变。在此以笔者亲身经历的事例来说明问题。一位有丰富经验的老编辑,没有采用新的排版技术规范,给后期的数字化内容制作造成技术困难,却坚持认为采用老的排版规范可以顺利制作PDF文件,不就是实现数字化了吗?这位老编辑缺乏新知识和新思维,简单地认为数字化就是制作PDF文件,用传统思维来考虑“互联网+”时代的问题,没有与时俱进过渡为“编辑+”。

    一叶知秋,这些情况虽然发生在个别编辑身上,但是问题积累起来,却能反映整个传统出版业的普遍状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编辑不能忽略“内功修炼”,不能弱化对“编辑+”能力的培养。

    “互联网+”时代从编辑到“编辑+”,需要加上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是利用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出版业进行深度融合,为行业发展创造新的生态环境。互联网思维是对出版业价值链和全流程的重新审视,是对资源的深度利用和有效发掘。互联网对出版业的改造,体现在对信息的搜集、整理、挖掘,也体现在对资源的有效利用。

    互联网使得信息的采集、传播的速度和规模已达到空前的水平,实现了全球的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互。但浩如烟海的信息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如何从海量信息中迅速和准确地找到自己最需要的信息,如何对汹涌而来的信息进行筛选、处理、分析和挖掘等,这些都是互联网时代编辑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难题。

    毫无疑问,编辑需要具备更强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能力,提升“信息素养”,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如一位出版人所说:“编辑工作的定位不再是单纯根据编辑自身素养和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的总体把握,对文化进行编创与传播,还包括信息收集、内容整合处理、传播媒介协调运用等多项工作。”

    技术只是手段,“互联网+”时代“编辑+”的首要目的是实现对内容的编辑把关,但仅仅编辑把关是远远不够的,甚至会造成故步自封。实现内容增值是“编辑+”的更高境界,编辑不能沦为低级的内容搬运工,而是要在内容创新方面下功夫,即实现“一个内容多种创意、一个创意多次开发、一次开发多种产品、一种产品多个形态、一次销售多条渠道、一次投入多次产出、一次产出多次增值”。

    传统时代内容如“冰”,没有可塑性;“互联网+”时代内容如“水”,水无常形,适应各种媒介“容器”;未来时代内容将如“气”,充满整个信息空间。实现“冰-水-气”的变革正是内容创新的内涵,也是“编辑+”施展拳脚的舞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互联网+”时代的“编辑+”,你做到了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enb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