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周文生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温水煮青蛙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要居安思危,要有忧患意识,换成现在的话说就是要有危机感。
图片来自网络最近终于把多年前一直想读的《明朝那些事儿》给拾了起来,虽然第一本只读了50%的进度,但针对朱元璋打天下的这段故事还是有很多感悟的,其中最深的就是人一定要保持危机感。
危机感有多重要呢?
陈友谅因为一时忽略危机感而导致自己丢了性命,唾手可得的天下也进了朱元璋的腰包;胡惟庸因为没有危机感,不仅自己失了性命,还导致上万人为他陪葬(当然,除了没有危机感,胡最大的问题就是过于看清了朱元璋,而过高的预估了自己的实力);蓝玉因为没有危机感,导致被诛三族,一万多人受他牵连而死。
这三个人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
首先我们来说说陈友谅。
陈友谅-图片来自网络乱世枭雄,应该说的就是他。农民起义领袖出身,朱元璋伐元建明路上最大的绊脚石。陈友谅与张士诚不同,虽说俩人都是朱元璋成功路上的绊脚石,但张士诚这个人没有太大的野心,不爱打仗,而且胆子有点小。陈友谅不一样,他被人欺压,在羞辱与白眼中一步步登上了领袖的位置,对他来说道义算什么,亲朋又算什么,只有江山,只有权力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他这个人够狠,有野心,且善于水战,所以不善水战的朱元璋一直将他视为眼中刺,肉中钉。他本人也确实有实力与朱元璋做对手,但他还是败了。龙湾之战让这个乱世枭雄几乎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为什么?因为他还没有足够强的危机感,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以及过于相信自己的水军实力,眼看就要胜利,就不再去缜密布局,轻信他人而使自己在于朱元璋的战斗中彻底失败。
胡惟庸在明朝架构中只是一个小人物,但正是这个小人物营造了后来著名的胡惟庸案,让朱元璋大开杀戒,让朝堂人心惶惶。
胡惟庸-图片来自网络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外患平定的差不多了,内忧就起来了。开国功臣李善长派与刘基派的斗争让胡惟庸这个小人物登上了历史舞台。胡惟庸经李善长推荐官拜丞相,一个人一旦权利大了,野心也就大了。胡惟庸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背靠李善长,挤走汪广洋,独揽丞相大权,因着权利,他开始为非作歹甚至不把朱元璋看在眼里,敢半路劫持大臣的奏章,敢先斩后奏,朱元璋为了彻底废除延续至今的丞相制度,就冷眼旁观看他一步步走上了绝路。而胡惟庸本人,起初还会忌惮朱元璋,他拉拢朝臣,以为只要朝堂上下都是他的人,他就不会有事,毕竟法不责众,但是低估了朱元璋,没想到他会真的把所有有牵连的人全部杀了。
虽说朱元璋的目的是为了废除丞相制度,但如果胡惟庸能够保持较高的危机感,想必不会成为历史的牺牲品。
第三个要说的就是蓝玉,战功赫赫的大将军,在他彻底消灭北元之前,他是一个有威望,有远见,有胆有谋的大将军,在他取得人生最大的战功之后,他整个人只能用一次人来形容,那就是“蠢”。蓝玉前半辈子一直活在常遇春的阴影中,当他终于拥有自己的名字与战功,却一路作死,将自己给作没了。危机感对一个将军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取得了胜利的蓝玉彻底将其抛在脑后,敢半路欺辱元主的老婆,致其受辱自杀,敢为了进城而让士兵攻破城门,敢当着朱元璋的面居功自傲,认为自己可居太师之位,最终使得朱元璋忍无可忍以谋反罪将其抓获,除其党羽。
蓝玉-图片来自网络如果蓝玉有危机意识,在取得战功之后能够不居功自傲,能承担好保家卫国的责任,也许还可以安享晚年。
我们生于和平年代,没有机会也不可能做前文提到的三个人,但危机感对我们而言依然很重要。
在生活中,要保持危机感,不轻信他人,做好自己;在工作中要保持危机感,提升自我,不被社会淘汰;做人要保持危机感,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做事要保持危机感,能够想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还不是只看表面。
愿你能一直保持危机感,超越自我,成就最好的自己!
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