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的书目和文章,不期而遇,都讲到自由或者自由相关的话题。比如安兰德的《阿特拉斯耸耸肩》,傅佩荣《先秦时期的哲学》,陈果的文章…那何为自由?我们如何抵达真正的自由?这些问题萦绕在脑海里。
提起自由,我们耳熟能详的句子很多:
“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中”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我爱你,但与你无关。我只是做我自己”
显然,自由很值得追求。但同时,自由也不可能是绝对的自由。你不能烧杀抢截,因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你言语不能中伤、辱骂他人,否则会有道德谴责。这些是我们大多数人知道的,自由是有约束的,一个人的自由是以不侵害他人的自由为前提。
那除了不侵犯他人的自由之外,我们就完全自由了吗?答案是“NO”。有一些自由,作为人类,是永不可得的。比如生老病死,这是自然规律,是我们必须服从的“不自由”;除此之外,还有来自生活的种种限制,比如求而不得,得而复失,或失而不再…这些也是“不自由”,只是我们常常将他们归为“命运”。
那怎样的自由是我们可追求的?真正的自由又是怎样的?我总结出两方面,可以从对内和对外进行讨论。
对内,自律更能抵达真正的自由。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因为,如果我们只是为所“欲”为,也就是为“欲”之所为,意味着我们已然被欲望所左右。不是我们主宰和支配我们的欲望。相反,是欲望主宰和支配我们,牵着我们的鼻子走。我们变成欲望的奴隶,我们就没有自由。而自律的人,是会对欲望加以节制的人。他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样的人,内心更安宁更自在。
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生活窘迫的我们,现在面临两个选择。要么继续饥寒交迫,要么去陷害一个人,但可以获得用之不竭的财富,你会如何选择?虽然不好选择,但相信很多人在权衡之后,还是会选择前者。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基本的良知,相比于贫穷带来的“不自由”,心存愧疚、良心不安,更让我们“不自由”。面对利益保持“自律”不动心,遵从良知。这种自律,不是牺牲,而是通往内心的通达,是自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训练自己自律,要有自控力。不但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还有控制自己的行为,做自己觉得是正确的事情,而不是仅仅做欲望支配想做的事情。如果我们学会了控制自己,那么对自己的干扰就绝对有限,也就可以获得内心的自在自由。
对外,真正的自由是“无所求、无所待、无所靠”。这话出自安兰德,他说“一个真正自由的人,有三个特点:无所求、无所待,无所靠”,即不求什么,不期待什么,不依靠什么。只要你有求于别人,对别人有期待或者依靠,你就没办法有真正的自由。
在安兰德看来,追求自由是一个病句。自由是不能追求的,重要的是追求自我,或者叫做自己。 而做自己,就是要做一个独立的,对别人没有依靠或者期待的人。这才是自由,也才有独立的自我。
而在工作和生活中,没有独立自我的人比比皆是。一对情侣,当一方对另一方有渴求或依赖时,ta往往就是不自由的,爱情的主动权也随即掌握在另一方手上;一个员工,当他对一家公司的依赖过多,只能在一家企业求存,那么失去会造成巨大的痛苦,因此就不敢失去,也就失去了“自由”的权利。
所以,一个真正自由的人,是对自己有约束的人。对内应该要求自己自律,有节制,有自控力;对外,则“无所求、无所待、无所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