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重述原文
从埋头苦读的学生到步入职场的社会人,多少年来我们读书无数,可回头一看,我们又记住了什么呢?
偶尔被人问及哪本书印象深刻,我至多能说出书名,但是当对方进一步问:书里讲了什么?哪一步部分让你印象这么深刻?对你有什么用吗?它好在哪····我却往往答不上来。
这样一想,就觉得读书,没有自己想象得那么简单。
不过人的记忆是会逐渐消退的,那些读书的内容想不起来似乎也没什么可指责的。但是,常言道“雁过留痕”,我们在读书的时候有留下过什么痕迹吗?比如像学生时代时做的笔记、摘抄之类的?
我常常会有这种情况,看到一本书,知道自己读过,但是想破脑袋也记不清书里的内容了。
随着年纪的增长,记忆力越来越差,往往只对自己亲自参与过的事情有印象,但是对于没有亲自实践过的事情或者读过的文字,即便是重复多少遍也是记不清,甚至常常会张冠李戴,被人当成茶余饭后的笑谈。我逐渐意识到一个避无可避的问题,那就是我没有学生时代那种超强记忆力了,而且举一反三的理解力也有所下降了。
抽出难得的休息时间读书,结果却什么也记不住,这不是浪费时间吗?
“虽然书里的内容干货满满,但是读来读去也读不到心里去。”
“刚读完几页,读完就忘了前面讲的是什么了。”
“我读的书没有一千也有八百了,也没见什么时候发挥过作用。”
我以前一直又苦恼又困惑,我想跟我有同样心情的人肯定不少,但我们有时候也会心存侥幸:虽然不能记住什么内容,但书里的精华一定会丰富我的内在美,毕竟腹有诗书气自华嘛!肯定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的。
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迷之自信——虽然我只记住了内容的一丁点,但是在关键时刻,我体内的潜力自然而然会被激发出来,就像如有神助那般,然后就能侃侃而谈起来,“这个我在书里看到多,说的是·····”“我记得我看过类似的解读”。
但是很可惜,我已经这么健忘了,甚至连同事白天穿的什么衣服都需要联想、对比才能回忆起来,我又从哪里来的底气和自信认为自己已经“汲取”到书的精华呢?
况且,我们读书也不是为了记住书中有限的知识点,那样未免太不值得了。花钱买了书之后,每个人都更希望能全部记住,至少是90%的内容,最起码也得是记住三分之一才行。
到了读书的时候,我脑子里又会浮出这压根的想法:汲取知识精华不过是给自己设置的美好目标罢了,那是机会主义者对自己的心理建设。再说了,那么持续读书的人,即便是认认真真的“啃过”某本书,也会在日后因为不停地接触更多的书,而逐渐把之前读书仅有的一点点记忆也丢掉了。
所以,只是像上面那样读书的话,就是相当于没有读过。如果只是用眼,而不是用大脑,那么读再多的书,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根本没有一点用。
A1-联系经验
昨天,跟同事们一起参加TTT(培训培训师)特训营,讲师要求每位学员必须提供一份PPT课件,领导则要求我们按照各自的专业自行选题。
因为近期提拔了一些员工,我脑海中里第一个浮现的就是《上任第一年》这本书,打算以此书为新晋的主管们进行一场关于管理技巧的培训。
培训期间,讲师要求根据自报的选拔现场拟定培训课件的大纲,包括一级大纲、二级大纲、三级大纲,每个大纲还要包含关键知识点。可是,这本书我虽然看过了,看得时候也感觉有很多干货,但是现在,我除了记得住书名外,脑海里完全不记得书里有什么重点了,即便隐约有点印象,也没法用专业的语言表达出来。
轮到我发言时,我只能尴尬得借用从其他渠道获得的一点管理工具遮掩了过去,逻辑上也不是很严谨,不仅没有为小组取得荣誉,自己的不足还连累了团队,真的是令人羞愧万分。
A2-规划运用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我对自己的这次过失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毕竟偶然当中蕴含着必然,这次尴尬的经历对我的读书经历敲响了很好的警钟。
为了真的能实现读有所学,学有所用,我对自己定下以下行动措施来督促自己,希望自己以实际行动实现会读书,读懂书,用好书:
一是树立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唐朝的韩愈在《进学解》里提到“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讲他读记事的历史书,会把重要的事件摘记下来;读哲理书,会把主要论点摘出来。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好了读书笔记,日后时常温习,对自己起草公文、业务协作都能提供很多启发。
二是分门别类的归整自己的读书笔记。自己现有的读书笔记,有的是Word版,有的是Excel版,有的是用了印象笔记,基本上读到什么经典语句就随意摘抄下来,等到用的时候,需要一篇篇的打开,一行行的读完,才能零星的找到一点灵感,不仅费时费力,还容易转移注意力。所以,现在自己要根据收集的内容,按照行政公文类、随笔心情类、读书类进行划分,方便检索。
三是尝试拆解、充实笔记。在回顾笔记时,尝试对笔记的内容进行一些简单的拆解,比如这个内容可以适用于哪些情景、哪些话题?还可以尝试对笔记进行充实,比如还有哪些类似的语言表达?其他其他人有没有相关的论述观点?
好的,本次拆解就先到这里,接下来我们做一个小结,本次的拆解的核心内容是了解实际读书效果与理想读书效果的认识差距。知识并不是随着我们想法随时而来,它是对心脑和技巧的双重考验,所以,并不是所有的读书都叫读书!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