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立下 Flag,开启学习《唐诗三百首》计划的第20首。老规矩,查资料、学习、背诵。看着蛮唬人的似乎蛮长的16句,我已经不再心慌。有经验了啊,只要读通读透,背诵还真不是个事。何况这首诗层次还非常清晰,写景栩栩如生,画面感强烈,脑补着那场景,诗句很快就在我的脑海中安营扎寨了。
✨原文
寻西山隐者不遇
唐 丘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注释
茅茨:茅屋
扣关:敲门
巾柴车:覆盖着柴草的车子,意即很简陋的车子。“巾”在这里用作动词,是“覆盖”的意思
差池:此来彼往,这里指错过
黾勉:尽力
仰止:仰望。止,语助词
及兹:到此
契,惬意
✨意译
在高高的山顶上有一座茅屋,住着一位隐士,我铆足劲一直走了三十里才到达。敲门很久也没有童仆答应,我禁不住透过窗户向里面看去,室内空无一人,只有桌案和茶几。想来隐士不是驾车出游,就是去秋天的江水边钓鱼了。我跋山涉水来拜访隐士,隐士却不在,我只能空怀满心钦慕在隐士门前徘徊了。转眼却看到,雨后的青草分外青翠葱绿,松涛声声此起彼伏,回荡在暮色重重的窗前。这清幽的景色涤荡着我的耳目和心胸,令我心旷神怡。虽然没有拜访到隐士,可我已经领悟了清心静心的道理。既然兴致已经得到满足,我就满意地下山去,何必非要等着隐士归来相聚呢?
✨赏读
这首诗简单吗?似乎是的。只是描写了自己去高山上拜访隐者,却没有遇到的过程,最后抒发了一下感慨。这首诗不简单吗?那是当然。不仅写景极为出彩,“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流传千古。思想也乐观旷达,不同于众。那种失望之际的心态调节更富有现实意义,值得当今社会压力重重之下的我们用心学习。
全诗16句,长长的一排,在我背《唐诗三百首》以来的20首之中算是长的了。不过不用怕,诗歌前八句写了不辞辛苦,登山拜访,却吃了闭门羹,不禁有些小失望。接下来笔锋一转,描写了眼前清幽的环境,最后六句是心理活动。诗歌极其有层次,而且是那种一气呵成的水到渠成,很容易理解和记忆。让我们从头来读。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寥寥10个字,言简意赅,道出了好几层的意思——
道出了隐者居处的远离尘嚣,在高高的山顶之上。“结庐在人境,心远地自偏”,比起陶渊明,这位隐士隐得更彻底;
道出了居处的简陋,只是茅草屋,反映出隐者的物欲极低,乃真隐士也;
道出了诗人对隐者的钦佩之情和访隐者的虔诚之心,不惜攀登30里去拜访隐者。30里呀,不要说是山路,就算是走平地,也得累个半死吧。
此外,“绝顶”和“直上”巧妙呼应,道出了山势的高峻陡峭,也暗示了寻访过程的艰难,同时为下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2024年2月28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