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作文教案专题
如何写好一件事(资料)

如何写好一件事(资料)

作者: 写作唤醒教练一一叶小问 | 来源:发表于2017-04-21 14:42 被阅读38次

    写作指导】怎样写好一件事(上)——叙事如何起笔

    叙事,是写人、记事文章的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讲,学会了记事,就基本学会了写记叙文。不论一篇文章是写一件事还是几件事,只要我们掌握了一件事的记述方法,就可以举一反三,写好其他的事。

    一、第一步——叙事前做到三个明确

    一、明确写作目的。就是明确自己写这件事的具体目的是什么:是表达作者的某种情感,还是表现人物的某种品质;是表现某种人生哲理,还表达自己或主要人物的兴趣爱好或追求。明确了叙事目的,才能围绕写作目的来叙事。否则,叙事过程就会失去方向,就无法确定哪些情节、细节该详写,哪些情节细节该略写、哪些不该写。

    二、明确事件的来龙去脉。动笔之前,要用根据时空的推移转换,将事件从宏观上分成几个阶段,搞清楚事件中的主要人物先做了什么,接着做了什么,然后又做了什么,最后结果怎样,弄明白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

    三、根据写作目的,确定详写、略写、不写的内容。要将故事情节和细节与写作目的直接联系起来,逐一思考,哪些情节细节最能体现写作目的——这些内容要详写;哪些情节细节能体现写作目的——这些内容要略写;哪些情节不能体现写作目的——这些内容必须剪裁掉——坚决不写。写几件事的文章,作者要明确笔下的“这件事”整体该详写还是略写——因为详写一件事和略写一件事的叙事方法是截然不同的。

    二、第二步——叙事之前选定起笔方式

    我们先来学习详写叙事方法。详细叙述一件事,有多种起笔方式。

    (一)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可以只交代其中一点,也可以交代其中的任意两点,还可以全部交代。

    例如:这是十几年前的事了。(只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范围)——冰心的《小桔灯》

    又如:这件事发生在文革时期,故事发生在黑龙江的一个小山村,故事的主人公是个老羊倌,姓崔。(时间地点、人物全交代)——拓荒者的《发生在特殊年代的寻常事》

    (二)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事件发生的时间范围、地点和事件的起因常常蕴含其中)

    例如:那时刚刚解放,台湾疯狂地叫嚣着要在三年内反攻大陆,美帝国主义敌视新生的红色政权,经常凭借先进的武器,威胁我国的领海、领空,每一个当家做主的中国人,都渴望拥有自己核武器,给敌人以强有力的威慑,我们的故事于是从这里开始了!

    (三)交代线索人物到达核心事件发生地的时间和原因(让线索人物自然而然出现在事发现场)

    例如:去年元旦,爸爸妈妈出差在外,黄昏的时候,听着外面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我实在觉得无聊,于是信步来到小区门口的十字街头,准备买几张报纸,打发这难耐的时光。

    (四)描绘事件发生的环境——引出第一个情节

    把环境描写作为一种手段,或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做铺垫,或者借助环境正衬、反衬,突出人物形象,或者借助环境中事物,象征故事中的人物,塑造人物形象。

    例如:凛冽的寒风,像一个抡着皮鞭的疯子,一边怒吼着狂奔,一边肆意抽打着它遇到的一切。雪粒子、枯枝、败叶、废纸、塑料袋被寒风卷起来,在空中打着旋,东一头西一头的乱撞。马路上被车碾压的雪早已变成了厚厚的冰,闪着阴森森的寒光。(极力表现天气的恶劣,反衬下面即将出场坚持训练的运动员,突出运动员坚强的毅力)

    又如:月光,是稀释的明乳,透过夜色,朦胧而温润地在窗外飘洒。夜风,带着惬意的温凉,轻抚着飘逸的窗纱,摇曳着梦幻般的夜来香。迷人夏夜,宛如一个轻移碎步、衣袂当风的上古仕女,贤淑而温婉,一静一动都牵动着人的视线,一笑一颦都让人魂飞魄动,意乱情迷。(极力表现夜色之温婉细腻,以此来象征下文要出场的妈妈,突出妈妈的关爱带来的美好感受)

    (五)倒叙开始——然后引出起始情节

    从某个精彩的情节开始描述,一直描述到事件的结果发生,后面在交代之前的来龙去脉。一般写法是先定位情节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然后刻画主要人物和行为。

    例如:夜色阑珊,几点昏黄的灯光,将南山小区的甬路朦胧在一片树影之中。一位二十几岁的姑娘,穿过幽暗的街道,攀上一层层楼梯,来到四零五门前,掏出钥匙,打开房门。就在她推开房门的一瞬,一个一米八几的男性僵尸,从里向外,一下子倒在她的怀里。她来不及发出了第二声惊叫,便吓得晕了过去。(这是电影《405谋杀案》的开头,编剧以倒叙的形式开始叙事,吸引观众,吊人胃口。)

    又如:星期天的早晨,王局长吃罢早饭,闲来无事,于是敲开隔壁张局长的大门,想找这位局里出了名的棋迷下棋。碰巧张局也没什么别的安排,于是二人一拍即合,在紧挨着两家之间的墙壁前,铺开棋盘,挺卒、上马、出车酣战起来。正当二人缠斗得难分难解之际,耳畔之中就听一声断喝:“杀——!”一把一尺多长的钢刀明晃晃地横在二人面前。

    (原来,王局和张局同在一个政府机关上班,单位分房子,一次次让给其他人,等到二人结婚的时候,却没有赶上分房,单位没办法,把一间废弃的会议室,从中间隔开,分成两间,暂作他们的新房。二人在中间用木楞订起了个架子,两边订上纸壳,就算两家之间的“界墙”了。早晨,王局过来找张局下棋的时候,张局的儿子一个人觉得无聊,就跑到隔壁,找王局长的儿子玩。当时正播放中国第一部武打片《少林寺》,顽皮好动的孩子自然喜欢模仿这些武林英雄,那边两位局长棋逢对手,这边两个孩子将遇良才,斗到正酣处,王局的儿子大喊一声举刀刺向对手,张局的儿子一个妙闪,那柄玩具钢刀便直奔两家的界墙刺了过去,由于力道十足同时又因为那墙壁是用纸壳做的,因此一刀洞穿,于是出现了故事开头那个令人惊悚的场面。)

    (六)交代事发时间、地点 + 事件起因(主观和客观)+主要人物出场 + 故事起始情节

    例如:周一的早晨,地上下了一层厚厚的雪,路滑得几乎立不住脚。无数的车辆在马路上排起了长龙,一点一点向前移动的车轮,考验着每个司机的耐性。不想,屋漏偏逢连夜雨,妈妈在往前挪动的时候,一个刹车不及,追尾了!前面那位司机,是一位身高一米八几的大汉,因为堵车,本来窝了一肚子火没处发泄,见妈妈撞了他的车,拉开车门,径直向我们冲了过来.....

    (七)概括描写事件或事件中的人给作者的感受——引出核心事件

    例如:有些事一辈子不能忘,有些人交往一次就会铭记终生。.....

    又如:爸爸好像生来就是为我和妈妈做奴仆的。......

    再如:我的邻居从来不知道变通,是典型的“一根筋”。......

    这一讲,我们重点学习叙事的前期准备和叙事起笔(开头)的方法,大家要根据自己的写作需要,选择合适的起笔形式。在练习时,最好采用一事多练的方法——写一件事,采用不同的开头形式,在写作实践中掌握各种叙事起笔方法,下一讲,我们重点学习,如何记述事件的经过。

    写作指导】如何写好一件事(中)——怎样写好事件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然而记述一件事,最难的一环,既不是起笔开头,也不是收笔结尾,而是记述事件的经过。上一讲,我们重点学习了详细记述一件事如何起笔,本节课承接上一讲,从第三步开始,重点研究如何生动记述事件的经过。

    三、第三步——强化事件内部的选材、剪裁

    一件事,由若干个情节构成;每个情节,又由若干个细节组成。这些构成事件的情节和细节,有的能够很好地达成我们的写作目的,有的与我们的写作目的无关。动笔前,我们要围绕写作目的,分清哪些是有用的情节和细节,哪些是无用的情节和细节,——做好典型事件内部的选材,剔除那些无用以及作用不大的情节、细节,是我们“描述事件经过”要做好的首要工作。

    然而在平常写作过程中,99%的同学都缺失了这最关键的一环——大家把要记述的事件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以后,只要开了头,就行云流水般一直写到事件的结果,只要是现实生活发生的情节和细节,都不加任何选择,一股脑地写进文章——这样写出来的文字,就像无间断、无剪辑的录像,由头至尾摄录事件的全程,是对客观事实100%的再现,生成的文章必然是“流水账”。很多老师在评价时,能明显感觉到文章叙事存在问题,但不知道症结出在情节细节选材,因此开出的药方常常是“缺乏细节描写”。

    其实,选材包括三步:一是围绕达成写作目的途径,从众多的事件当中选出典型事件;二是围绕达成写作目的途径,从典型事件中选出典型情节;三是围绕达成写作目的的途径,从典型情节中选出典型细节。每一步都有取舍。而我们的学生只完成了第一步选材,认为选出的既然是典型事件,那么这个事件的每个情节和细节都用该写进文章中,这样,就把一个典型事件写成“流水账”了。

    一件事内部情节、细节选材过程示例:

    写作目的:赞美妈妈,表达对妈妈的喜爱敬重之情

    达成写作目的的途径:表现妈妈节俭。(因为妈妈具有节俭这种高尚品质,即便文章内不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读者也会明白,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是——赞美妈妈,表达对妈妈的喜爱敬重之情,因而极力表现妈妈节俭,就是达成写作目的的渠道。)

    选择典型事件:妈妈到市场买菜。(通过这件事,极力表现妈妈节俭,间接达成写作目的——赞美妈妈,表达自己对妈妈的喜爱敬重之情。)

    典型事件的情节构成:下班出门——到农贸市场的经过——买菜的经过——回家的过程。

    构成典型各情节的细节:

    (一)下班出门:下班了,妈妈随着人流走出办公楼的大门;一边走,一边和同事谈笑风生;到楼门口时,和大家挥手告别,大家都微笑着与妈妈道别。

    (二)到市场的经过:妈妈在车站等了将近10分钟;2路车来了,妈妈登上汽车,找了个座位坐下;车行驶了两站,上来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妈妈站起来,把自己的座位让给那位老奶奶;汽车又向前行进了两站地,妈妈来到市场。

    (三)买菜的经过:一进菜市场,那些熟悉的小商贩都热情地和妈妈打招呼。妈妈先走到肉摊前,一问价,感觉太贵,于是放弃了买肉的打算。接着走到一个蔬菜摊前,相中了左边的那一堆又鲜嫩,又粗壮的芹菜,不想物美价贵,一斤要三块钱,妈妈有些犹豫了,正想走开,小贩从货架下掏出另一捆芹菜,告诉妈妈,这芹菜只是叶子有点蔫了,看着不那么水灵,其实质量一点也不差,价钱只要一块五。妈妈和老板讨价还价,最终以一块二的价格成交。走过水果摊时,叫卖的姑娘喊住妈妈,向妈妈推荐桔子和苹果,因为家人都不喜欢这两种水果,妈妈摇了摇头。最后要离开市场的时候,碰到一个货车横在十字路口清仓处理土豆,正常卖价一块钱一斤,因为摊主着急回家,土豆又是别人挑剩的底货,要价只有五毛,于是妈妈又买了二斤土豆。

    (四)回家的经过——农贸市场就离我家有一站地,坐车要花掉一块钱的路费;同时妈妈要顺便看看路边盛开的菊花,于是决定步行回家。

    (五)选材剪裁:

    1.情节选材。记叙这件事,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表现妈妈节俭。从构成事件的四个情节上看——妈妈下班出门、到市场这两个情节,丝毫不能表现妈妈节俭,所以应该剪除。(按时下班——表现妈妈严守劳动纪律;和同事谈笑、告别——表现妈妈对人热情、富有亲和力;让座——妈妈最老爱幼,乐于助人)应该选择买菜和回家两个情节来写。

    2.细节选材。围绕妈妈勤俭,我们从构成事件的四个情节中选出买菜和回家两个情节。是否构成这两个情节的所以细节都应该写呢?经过详细审视,我们发现“妈妈买菜”这个情节中,“小贩和妈妈打招呼”这一细节,表现的是小贩的热情和妈妈的好人缘,与勤俭,也要剪掉;同时后面“回家”这个情节中,“妈妈顺路欣赏盛开的菊花”这一细节也与表现妈妈勤俭无关,因此也应该剪除不写。

    上面的案例,给大家演示了如何围绕达成写作目的的途径,进行一件事内部情节和细节的选材剪裁过程。目的是告诉大家,记述典型事件也不能完全照搬照抄事件的全过程,要从事件中选出核心情节、细节,把那些不能达成写作目的——表现主题(勤俭)的内容裁掉,否则留着它们就会冲淡主题。

    四、第四步——处理好内部选材和剪裁带来的故事情节不连贯问题

    一个完整的故事,裁掉其中的几个情节,或者从某个情节中裁掉几个细节,我们笔下的故事就不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与情节之间,细节与细节之间就出现了断层,怎么办呢?这是很多同学和老师的顾虑——我们不是不想剪裁,关键是裁万后故事本身支离破碎,无法连成一个整体,不会加工处理。其实,就像裁缝做衣服一样,剪裁工序完成后,要运用一定的技巧,把它们缝合到一起。

    (一)不影响故事整体性的情节、细节,直接删除

     有些故事情节,我们即便不叙述,读者根据生活经验,也会理解。例如:早晨一觉醒来,我掀开被子,穿上衣服,跳下床,径直冲进洗手间,草草洗了几把脸,连饭也没吃,就急匆匆的向学校奔去。去掉中间的环节——掀被子、穿衣服、下床、洗漱,把它变成:早晨一觉醒来,我连饭也没吃,就急匆匆的向学校奔去。难道读者会认为“我”裹着被子、没穿衣服、没下床、没洗脸就去学校了吗?显然不能。同时,不是故事主脉络的情节,随便删除哪个,也不会影响故事的整体性。例如上面妈妈买菜的例子,删除小贩跟妈妈打招呼的环节,根本不影响整个事件的发展——小贩打不打招呼,都不会影响妈妈买菜这件事的发展。

    (二)影响故事情节连续性的情节剪裁后的处理方法

    1.事件的前部情节被裁掉,如何处理

    (1)高度概括前部主要人物的行为过程,把主要人物直接送入要具体描述的故事情节发生的时空中去,然后直接描述选定的故事情节。以上面“妈妈买菜”的例子为例,要裁掉前面“妈妈下班出门”和“去市场的经过”两个情节,就要用一两句话,高度概括妈妈在这两个情节中的行为过程,让妈妈这个主要人物直接到达市场:下了班,妈妈径直来到农贸市场。有的同学用“走向农贸市场”是不可以的,因为作者没有将主要人物直接“送达”事发现场,而是“抛在路上”还得写路上的经过。接下来叙事不要兜任何圈子,直奔选定的第一个情节——买肉,进行描写:“五花肉多少钱一斤?”家里已经两个星期没吃肉了,尽管有些犹豫,妈妈还是在一个肉摊前停了下来!

    (2)运用抢断法,抛开前面两个情节,落笔直接刻画下面要具体描述的故事情节发生的环境,通过环境描写暗中交代第一个要描述的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主要人物要在这里做什么,然后直接进入对情节的具体描述。

    例如:下班后的常新市场,人涌如潮,熙熙攘攘。(时间——下班后;地点——常新市场;人物行为——买菜)“五花肉多少钱一斤?”家里已经两个星期没吃肉了,尽管有些犹豫,妈妈还是在一个肉摊前停了下来!

    2.事件的中间情节被裁掉,如何处理

    (1)时空转换法。事件由情节构成,不同的情节发生在不同的时空里,作者要裁掉其中的某些情节,可以运用时空跨越转换的方法。例如:整个事件第一个情节发生在家里,第二个情节发生在上学的路上,第三个情节发生在学校。如果想剪掉中间上学路上的情节,只需要在第一个情节叙述结束后,加上一句话,让主要人物的行为跨过第二个空间——路上,直接指向第三个地点——学校,同时在下一段的开头,直接用一两句话描述第三个地点——学校的环境,就说明主要人物已经通过第二空间,到达第三个地点,这样,第二个情节的内容就被悄悄地剪除了——

    “放学早点回来,现在路上的车多,社会也乱,别让妈妈担心!”母亲一边帮我把书包背到背上,一边重复着那句每天重复一遍、连防盗门都能够倒背如流的叮嘱。橘色的灯光从天棚上倾泻下来,散落在妈妈的花白的头发上,流淌在妈妈消瘦的肩膀上,勾勒着妈妈弯腰驼背的身影。我的心底陡然间泛起一阵莫名的酸楚,第一次深深理解了妈妈那份唠叨背后沉甸甸的牵挂,第一次想伸开手臂,抱抱妈妈。“我知道了!”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把“知”字语气减轻,语义里不带任何厌烦情绪回敬妈妈的叮咛。我不知道曾经的那些干瘪、枯燥的琐碎生活,还有多少细节蕴含着这样的温情,但这个风雪肆虐的早晨,我真的用灵魂体验了什么叫真水无香、什么是大爱无声!带着一份浓浓的亲情,我毅然踏进黎明前的黑暗,向学校奔去。

    (删除路上的经过)

    教学楼内静悄悄的,只有三楼的两个教室亮着灯。......

    (2)情节概括罗列+时间推移法。就是先概括被省略的情节的内容,按时间先后顺序罗列这些被删除的情节中主要人物宏观上看都做了些什么,然后交代这些情节发展运用的时间。下一自然段直接进入新的时空,描绘新的情节。

    例如:接下来,老师又给大家讲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解题方法、解题技巧,让大家做了分组训练,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三十几分钟。

    要下课了,老师走上讲台,敲了敲黑板:“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知识比较难,请已经掌握的同学给自己一个赞赏的微笑;请暂时还有困难的同学,在心底告诉自己——这是全新的知识,我在努把力,也同样能掌握!”......

    (3)持续状态描述法。被剪切的情节,在事件发展中,总要有其特定的过程状态。概括描述这些情节发展的持续状态,也是处理衔接的一种手段。

    例如:记述一个旅行过程,旅程中间的十几个车站没有具体情节可写,就可以描写这个过程的行进状态——列车一路欢歌,滚滚向前。窗外的风景,仿佛是被隆隆作响的车轮惊飞的鸟,向着车尾飞奔。

    接下来的情节衔接,另起一个自然段,可用“时空定位法”,也可以用“先声夺人法”。

    时空定位法:车到苏家屯,上来一高一矮两个小伙子........(车到苏家屯,既交代了地点,也交代时间)

    先声夺人法:“列车前方到站,苏家屯车站....”火车从海城出发将近两个半小时,广播里传来列车员甜美的声音......利用具体情节中某人的语言,采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交代事件发展进入一个新时空,引出新的故事情节。

     3.事件的尾部情节被裁掉,如何处理

    一件事的尾部情节被裁掉,等于事件没有记述完就收了笔,这怎么能行呢?其实也完全可以,我们可以采用

    “两步处理法”应对。

     第一步,在详细描述的最后一个情节之后,加入侧面描写,侧面描写之后用省略号——告诉读者故事情节继续向前发展;

    第二步,换以自然段写结尾,在结尾中点明事件已经全部记述完毕(用隐性语言告诉读者,后面的情节不想记述了)。

    例如:

    最后一个详写情节:书刚刚放到腿上,还没来得及抄一句话,我就隐隐地感觉,有两道冷冷的寒光,从背后直射过来,如两把利剑,穿过我的棉袄,穿过我的脊背,穿过我的心脏,压迫着我的神经,让我喘不过气起来。“完了!这些人丢大发了!”当时,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左手有些机械地抓起敞开的书,一下子塞到桌位的最深处。老师从我的身后悄悄的走过,似乎什么也没发生!

    侧面描写:教室里,静悄悄的,只有笔划过字面的沙沙声.....(这是第一步)

    换另一自然段结尾:这件事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但那次考试,始终铭刻在我的记忆里。我从心底感激那位老师,他用无声的行动,保护了一个少年的自尊,也给了我最深切的人生启迪: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并且已经努力改正时,我们最应该做的,不是将其所犯的错误公诸天下,而是装作浑然不知!(这是第二步)

    五、第五步——解决叙事主脉络问题

    将主要人物的行为,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起来,以时空转化为基本方法,就可以将串联成事件的主脉络。这一步比较容易,就是按照事件发展的进程,依次写主人公的行为,有地点变化的情节,要点明新地点。

    六、第六步——处理细节描写问题

    (一)强化正面细节描写

    1.方法一:情节分割法——就是将一个小情节,分割成多个连续的动作,加以细致描述。

    例如:叙述“焦急起床”这个情节,如果把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描述,写出来的文字是——他急急忙忙地从床上爬起来。如果采用情节分割法,将“焦急起床”这个行为划分为若干个动作,进行连续描写,写出来的文字就变成——早晨一睁眼,已经六点半了,他一骨碌爬起来,三下两下套上衣服,跳下地,直奔洗漱间。

    2.方法二:动作核心法——根据达成写作目的的途径需要,围绕某个动作,进行多方面刻画。

    具体可刻画的内容有:(1)伴随这个动作的小动作;(2)动作的速度;(3)动作的方向;(4)动作的运行轨迹;(5)动作的力度;(6)做这个动作的姿势;(7)做这个动作的神态;(8)做这个动作的伴随语言;(9)做这个动作的心理;(10)这个动作带来的感受;(11)动作的行为方式;(12)动作的目的;(13)动作带来的效果等等。

    例如:“娘的,你们这帮狗杂种,敢到中国来杀人放火,我今天就让你知道中国人的厉害!”他提起斗大的拳头,怒目圆睁,杀气腾腾,奔着敌人的太阳穴,恶狠狠地砸了过去。这一拳带着风声,疾是流星,快如闪电,宛若一发出了膛的炮弹,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似乎要把对方砸成泥,碾成灰。这一拳,凝结着对杀害娘亲荼毒百姓的刽子手的深仇大恨,硬如铁,强如钢,以秋风扫落叶之势,重重的撞击着侵略者的面门,让敌人胆寒心惊,魂飞魄散!

    (二)强化侧面细节描写

    在刻画正面人物的同时,对应故事情节、细节,插入对侧面人、侧面物、侧面环境、侧面背景条件的刻画,以突出正面刻画要表现的主题思想,这样正侧面细节描写结合在一起,表现力更强。(前面已经讲过侧面描写,这里不再赘述。)

    七、第七步——处理好铺垫问题

    故事情节确定以后,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找出这些情节必备的前提条件,在前面的行文中,做好安排,确保铺垫合理,又能保证铺垫添加的内容和原来的故事情节衔接自然。 例如:事件中要写抗洪救灾的情节,前面就应该在适当的地方描绘“天气骤变,大雨滂沱”;后面要写某革命志士被捕入狱,前面就得交代有叛徒告密或自己出现某个疏漏,否则,情节发展不合乎常理,读者就无法理解。

    这一讲是写人文章的核心,如果这一讲的内容掌握了,其他内容就好解决了,因此大家学习时,要突出它的“重中之重”的地位,反复研读、思考练习。

    结尾如何写

       事件再长,最终也有结束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什么形式,书写那些内容,写好故事的结局呢?这一讲,我们专门研究这个问题。

       一、形式限制

       (一)文字详略

        事件的结局,不能详写,只能略写。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一句话,那么这个结局就像最后的句号,告诉读者故事是这样结束的,从其主要功能上看,也没有详写的必要。

       (二)书写位置

        交代故事的结局的位置,有两种:一种是采用倒叙的方法,在叙事之前,先交代事件的结局;另一种是运用顺序,在事件结尾自然交代事件的结局。

       (三)明了程度

        一般事件结尾,都明确交代事件的结局具体是什么,但有的文章,为了引发读者的思考,采用猜测、或设问的形式书写故事的结局,欲露还藏,以含蓄的形式书写结局,目的是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入地思考,揭示本质问题,同时带来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例如《孔乙己》的故事结局: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二、内容书写

      有人说,书写事件的结局,就是交代事件的结果,这有何难?但一动起笔来,我们就会发现:“结局”也好,“结果”也罢,从字面看这两个词似乎都不难理解,可真的要落笔了,突然就生成了“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究其原因——这两个词都是抽象名词,我们无法准确把握这两个词包含的具体内容都有哪些。

       因此,要写好故事的结局,首先要将故事的结局内涵具体化。所谓的“结局”或者“结果”,包括六个方面内容:(1)主要人物行为目的达成情况(行为目的的成败、行为变化、心理变化);(2)事件发生的环境或背景条件的最终变化;(3)周围景物的变化;(4)侧面人物的变化;(5)线索人物的行为、状态、感受;(6)事件带来的影响。

       (一)必须书写的内容

       1、交代主要人物的行为目的达成情况

       做任何一件事,都有其行为目的。我们选取的典型事件,其中的主要人物的主要行为,也必然有其行为目的。我们书写事件的结局,必须写清这个主要人物的行为目的是否达成,具体达成了什么。 假如中心事件是一个人刻苦努力学习,目的是考上大学,那么结局必须交代他是否考上了大学。 这个内容不交代,故事就没有结束。行为目的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交代主要人物行为目的的成、败

       例如:经过三年的努力,最终,他以678分的优异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成)。又如:结果,这堵偷工减料的墙砌着砌着就倒了,他扎伤了一条腿,折了两根肋骨,花掉了一万多元,才保住了自己的命。(败)

       (2)交代主要人物行为的变化

       例如:他擦干了眼泪,转身毅然向家走去——在这条错误的路上,他再也不想多走一分钟。

       (3)交代主要人物的心理变化

       例如:这一刻,他忽然认识到,自己当初是何等的愚蠢,悔恨的泪水潸然而下。

       2、辅助交代的内容

       有人说,写故事的结局,就是交代事件的结果——这话丝毫没错,问题是大家常常把这个结果单一地理解为事件中主要人物行为目的达成情况。其实事件的结果远不止这些,要写好事件的结局,还有交代其他方面的结果:

       (1)环境、背景的变化

       例如:天晴了,这一家人的日子,也彻底地走出了一穷二白,举步维艰的困境。

       (2)侧面景、物的变化

       例如:雨后,那一棵棵刚栽种的小树,舒展着青枝绿叶,沐浴着春风,向着阳光尽情地生长。

       (3)侧面人的变化、感受

       例如:在场的人都感动得留下了激动的泪水,每个人都不再像当初一样冷漠,大家默默的祝福着这个年轻人,看着他坚定的走向远方。

       (4)线索人物的行为、状态、感受

       例如:望着这样一位老人,我的内心百感交集,我真想冲上前去,跪在老人面前,向他们谢罪,可是我无权再去刺激那颗善良的心,只能把这份愧疚保留在心底,让我的错误折磨自己的一生。

       (5)事件带来的影响

      从那以后,班里再也没有人去传播那些无法确定真伪的小道消息,班风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似乎一夜之间,大家都知道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三、注意事项

       书写事件的结局,有必须交代的内容,也有辅助交代的内容,虽然我们在研究探讨时将它们分成不同的种类,每个种类内部又划分成不同的类型,但在写作中,这些类型并不要求必须独立使用——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要么单独使用,要么两种或三种类型结合在一起,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组合形式。值得一提的是,辅助交代的内容可写可不写,但必须交代的内容绝不能少。

       辅助材料写不写,取决于这些内容是否能够为我们的表达目的服务,如果能更好的为实现表达目的服务,我们就要写,否则,就选择不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写好一件事(资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eud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