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勤记·511:过年是什么②年味圩市
1.村委的年圩工作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是传统的小年,也是北门的圩市。
为此北门村委还为此召开了一次特别会议。
“同志们,按历年的情况,作为春节前的最后一个圩市,往往人流量会增加50%,甚至100%,因为今年遇到放开之后,全行业复苏这样一个特殊情况,大家一定要做好承包摊位的定点落实,大量人群涌入的安全工作。”村长、党委书记一肩挑的施书记直接抛出话题。
“施书记,按你之前的指示,我们已经做好了相关的部署,江滨路停车场已经卸掉垂落杆,不仅免费停车,进出也更加便携,腾出市场附近原本用于停车的位置,扩大涌入与流出的道口,避免人群聚集,道口太窄引起的流动隐患。”村委一个工作人员汇报道。
“好!开市当天,还要安排人员留守,确保万无一失。阿梅,汇报一下你那边负责的情况。”
阿梅加入村委已经半年,可已经是施书记旁边的得力干将,这次她负责北门集市的灯箱广告,原来这个广告牌都租给开发商做楼盘的营销广告,而北门集市一直缺少一个有象征性的招牌,尽管这里的集市早就约定俗成,远近皆知,但总好像缺少了点什么。
“我已经按上次设计好的样稿,由广告店制作安装,下午就可以完成。”
“嗯,按上级文件解读,圩市不仅是民间的商业活动,更是一种有着历史传统的文化,用文化的元素来打造商业场所,这是时代所需。”
下午,北门街口,灯箱广告已经装好,以亮红为底色,上面写着:建阳北门商圈,圩日文化街区。果然“人靠衣装”,换装后的街区,徒增喜庆,前头以门店为主的摊位,早就备好了充足的年货。
无论是管理者、组织者还是商户,大家都已经蓄势待发。
2.卖干货的阿婶
七姑的阿婶,备好最后一袋红菇干货,长长的吁了口气。她在北门圩市租了个流动的摊点,费用两千多元,按五天一次的圩市,扣除正月里的两个假期,还有69次,平均一次的摊位费约30元,本来不算高,但去年,圩市受疫情管控,真正开市的次数屈指可数,再不利用这次年关的圩市,估计连摊位费都赚不回来。
“明天我们分两个地方买,你在上方,我在下方,关于摊位,我明天跟管理员说,他们会了理解的。”阿婶对老伴说道。
要买的干货,不仅有红菇,还有香菇和木耳,这些干货有些是上山采集的,有一些是外面采购的。既然是卖东西,全靠自己生产,肯定品类不全。
她要保证的是干货的品质,自己烘制的红菇肯定没有问题,这是她的拳头产品,也是她的标识,因为买红菇的顾客,只要买过一次都会认准她。
采购的商品,能过她这一关的,等同于亲自制作。不管什么样的干货在她是手上掂一掂,闻一闻,就能还原出它的整个的制作工艺。
把干货装上电动三轮车,足足有六七麻袋之多。
夜晚九点的乡村已经进入梦乡,他们知道明天要早起赶路。
现在的准备是为了明天更好的出发。
3.有女婿做帮手
行伍出身的小青,今年的摊点上将多一个新的帮手,那就是已经与女儿阿倩订婚的女婿。
与前面阿婶租用北门的摊点不同,他自己就是北门村人,像他一样在自己的地盘上做生意的本村人并不在少数。
但他并没有住在北门村,在靠近城郊的梁布,有一个自己的葡萄种植园。葡萄收获的季节,他卖的是自己的产品,而在秋冬的季节里,农场除了在葡萄地上种蔬菜,并没有其它持续可卖的产品。
原本有块锥栗林,但忙着地里的活,就很难腾出时间打理林间的树,锥栗林逐渐荒芜,倒变成附近的孩子野间采摘的乐园。
借助北门村民的便利,更加洞悉市场的需求。圩市往往以乡土特色为主,来此消费的一般都是住在城里的人,顶多波及到城郊的乡镇。
春节的市场,当然得体现出年味的东西,这些年味往往有年少的情节,比如春节必吃的各种膨糕、芝麻片,动物造型的糕点等。
小青选择膨糕作为摊点生意的主角,知道年前最后一个圩,必定人山人海。女婿就是半个儿,不叫上他怎么行呢?
4.年味圩市
在不同的准备工作中,春节前的最后一个圩还是如约而至,没想到还是难得的好天气。
阿易和爱人与爸爸一起,按昨天的约定,早早起床,前往北门圩市,开始了年货的采购。
车子停在免费的江滨停车场,走一段路,就进入到熙熙攘攘的圩市里。
他们把采购的第一项选择了家禽市场,果然今天圩市里的热闹与上次完全不同,如果不是村委提起做好了准备,这一下多出的客流不知道要如何消化。
家禽市场,鸡鹅欢聚,公鸡高歌一曲:喔、喔、喔,大鹅应声附和:嘎、嘎、嘎,人声此起彼伏:买、买、买,竟然也成一段乐曲里频率最高的合声。
买好了鸡鸭,阿易一家继续在圩市采购年味。
小青的膨糕摊生意火爆,阿倩化着淡淡的妆,秒变网红小姐姐,来“直播摊点”打卡的人络绎不绝。女婿动作利索,还带着点文艺气息,配货到位。小青和爱人倒变成帮手,做起了后勤。
卖干货的阿婶,与老伴把摊点分成两处,幸亏来得早,提前确定了摊点的位置,不然这密密麻麻的人群,哪有你移动的地方。
年味的圩市,安全的市场,丰富的商品,彼此的服务,寓意的美好。
原来过年是什么答案,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