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本书时我有种奇怪的感觉。我痛苦地认识到自己不是个超人。数以万计的老师都在另辟蹊径,我亦如此。像所有“真正的”老师一样,我经常失败。我睡眠不足。我在凌晨时分躺在床上睡不着,为一个我无力教育的孩子而感到极度痛苦。当一个老师,真的会很痛苦。
——雷夫:《第56号教室的奇迹》
《学生个案诊疗》作者王老师引用完这段话,写道:我们这里缺乏宽容失败的氛围。我们的各种评比目的都是为了淘汰失败,筛出成功,谈论失败是人们忌讳的。文章后面,王老师还点到“教育本来就是经常失败的事业。”
我们有自己的国情和文化,在大面上说一些美丽的宣传语言可以理解,但是在真正进行专业讨论的时候,请老老实实面对现实,有多大说多大,不夸张不缩小,这才是科学态度。
这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求真的态度。现实生活中,我们太容易粉饰现况了。
这是一个慕强的时代,我们一心追求更好、更强。包括教育事业。争先恐后创特色、领先进。大到学校层出不穷的特色创新,微推宣扬,小到课堂上对学生学习正确反馈的急迫心情。
好似一个学校安安静静教学,质朴的教育活动不能称之为良好的教育行为;一堂课上,给予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时间,不如教师接二连三丰富手段的使用来得“精彩”。我们容不得看到学生在我们精心准备之下,没有体验到我们想“给”的。公开课上,我们往往邀请优秀的孩子起身展示,以示我们教育之成功。
“我们缺乏宽容失败的氛围。无论是面对教师,还是面对学生,我们习惯把失败的原因更多归因在个人素养方面。在一部分人中间,筛出成功者,那不是真正的学校教育的成功。”
课堂教学方面,每一个环节,我们可以给学生更多的等待时间,当学生的体验不足以达到我们希望的程度,不要着急环节往下走,可以换一个体验方式,让学生换个角度,换个方式更深入地体验。
譬如,一堂音乐课上,教师想通过推球的方式让学生体验歌曲节拍特点。场上的孩子们两两相对而坐,球在两人双手推动之下来回滚动。然而,没有几对学生完全合上音乐强拍。很快,教师邀请学生起身,夸赞了学生们的表现。
在实际情况没有达到预期,我们的视而不见,甚而口头称赞学生的表现,我们的目的是为了顺利上完这堂课,走完流程,还是真正地服务到学生。
另一环节,两个人手心相对画旋律线,教师和乐感较好的学生演示,效果很好。可是下面乐感一般的孩子,对作品还不是很熟悉的情况下,两个人在一起随着音乐起伏在空着画着线条,可音乐要素变化不是很明显。
如果从初步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初体验也不错。如果从深入体验的角度来看,这个活动时长还可以再增加,让学生真正通过双手上下浮动,左右移动,体验到音乐的音高节奏速度等细微的变化。
手段都是为了指向让学生体验和感受。仅仅为手段而手段,忽视学生的实际感受,不能接受学生一时半会没体验到,只是立刻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活动的失败并不是教育的失败,活动失败可以通过改进方式,再次参与来提升体验感。活动的一闪而过,才是教育的失败,因为立足点不在学生这头。
所以,作为普通的一线教师,我们要能够接纳学生一时的答不上来,一时的体验不到,也要接受自己设计手段的失效,学生体验不到,手段不起效果,那就再来过,放慢进程,改变方法。而不能被班级里优秀孩子的歌声给“糊弄”了,以为教学效果很好。
求真的态度,从上好每一堂课,关注一堂课上更多孩子的起点与终点的情况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