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小的时候,关于父母子女的关系,社会上流传比较多的“俗话说”是类似这样的: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棍棒底下出孝子。
那个时候的我们,总是觉得父母太严厉;而我们的父母总是觉得,孩子不懂事。
从古至今,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一样的,只是爱的方式,各家不同,各个时代不同。孩子对父母又敬又怕,又爱又恨,也是一样的,只是他们也有各自的表达方式。
我非常喜欢的作家三毛,因为过分偏科和性格问题,初中就休学在家了。
她的父亲把对她的失望写在了脸上,三毛又是个敏感的性格,父女之间少不了冲突。三毛一度认为父亲是不爱自己的。
于是三毛把自己关起来,不多说话,一门心思写作,父亲也更加不理解她了。冲突最严重的时候,三毛指着父亲的鼻子质问道:“你是不是对自己的人生不满意,才让女儿来替你完成,弥补遗憾?”
后来三毛成了小有名气的作家,多年的读书写作生活,也让她的性格变得谦逊很多。父亲也终于认可了女儿的成绩,并给她留言:深为有这样一支小草而骄傲。三毛也终于放下对父亲的成见,与自己和解。
童年的时候,父母过于挑剔的孩子,终其一生,就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有一些孩子觉得,父母自己做不到的心愿,所以要他来替父母完成。
有了孩子后,我才明白,我不需要孩子为我完成什么“未完的心愿”。我只是希望我跳过的那些“坑”,她能够避开。
其实,我们和孩子之间的问题,不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是,没有换位思考,“子不知父,父不知子”。
父母和子女之间最舒服的相处模式是:能够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去体会,理解对方的感受。
父母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时,站在孩子的角度,多一些包容与鼓励,少一些苛责和压制;
孩子在面对父母的不完美时,站在父母的立场,多一些体谅和尊重,少一些顶撞和叛逆。
当我们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时,一切都变得简单了。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理解孩子,才是对孩子最大的爱。
父母年老老时,子女善待父母,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
网友评论